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九章 連中三元

"愛書網"網站訪問地址為

南宋時期,殿試就開始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

後來為了表示對人才的重視,各朝各代在殿試後都遵循此制,在殿試宣佈名次後,由皇帝賜宴於瓊苑,登科進士與文武百官共宴於瓊林。

由此可見殿試的鄭重,鄉試、會試都有學子作弊,但是殿試絕對不會有哪個貢士腦袋燒壞去作弊,因為一旦作弊被發現,皇帝大怒之下會直接令殿前侍衛將其拉下處死。

“時辰到!諸位貢士開始考試!”

金鑾殿上,一宦官尖銳的聲音傳遍整個金鑾殿,讓人一聽不由起雞皮疙瘩。

唐漢看著試卷上的試題,一般來說,殿試大都是以策論為主,但也並非完全如此,有時候會考時務。而這次的殿試,卻是策論與時務兼有,唐漢倒也淡然,瀏覽了一下題目,微微思索一下,便提筆答題。

至於最後一題時務題,則是一道非常有意思的題,便是根據當前西南地區,南蠻土著們降而復叛,叛而又降的事件為題,要求考生給出確切的治國良策。

唐漢露出思索之色,而其他考生看到這一題則都是倒吸了一口涼氣。

對於習慣了引經據典寫策論的貢士們來說,這種讓他們寫出詳細治國良策的考題,確實極為困難。

對於西南問題,其實自朝堂還是民間,基本上都抱有一種論調: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因此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對於西南蠻族,其實大都抱著以軍隊強行沒辦法,朝廷也不是沒想過以聖賢之禮教化他們,但可惜,那些蠻人,根本不通教化,除了打之外,根本無法跟他們講道理。

因此在場的貢士中,所寫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以如何對西南用兵為主,一些對兵法略有了解的貢士,更是講述起了排兵佈陣之法。

唐漢微微閉起眼睛,思索著後世滿清對於西南蠻的政策,歷朝歷代中,要說對待草原、西南蠻的政策中,當屬滿清效果最好,也是邊境最沒叛亂的王朝。以及還有共和國,對於邊疆之地的治理,也當屬是有可借鑑之處。

相反,此時朝廷對西南政策,要麼一味用兵,要麼一味懷柔,甚至有不小的聲音便是放棄‘西南’,省得操心。使得西南地區常年不平靜,時有戰爭爆發。

唐漢用了半個小時梳理了一下思路,才開始瞎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是第一句,開篇點題。

意思不言而喻,西南地區是大明疆土,生長於西南的所謂蠻族,亦是大明的子民!

西南之地至關重要,是中原的憑仗,先輩們辛苦打下的疆土,豈是可以隨意放棄!

唐漢直接將‘改土歸流’的必要性、政策寫了下來,他建議在西南實行‘改土歸流’,“改流之法,計擒為上策,兵剿為下策,令其投獻為上策,敕令投獻為下策。““制苗之法,固應恩威並用。“。建議建立土司制度,實行土司治理、朝廷派遣流官雙重治理,等待今後時機成熟,就可以以朝廷流官為主導。建議實行‘改土歸流’後,對不法土司用計擒為上,以兵剿為次;使其自動投獻為上,勒令納土為次;既要用兵,又不專恃用兵。以武力相震懾,力爭以政治手段解決。

不知不覺中,竟然將整張卷子完全寫滿了,而且還意猶未盡,請求宦官再拿一張紙,唐漢又繼續開始寫,建議等到西南經營一段時機後,可以在西南、西北、草原上設定封地,將中原的藩王移番至邊境,如同周朝時大封八百諸侯以為屏障,鞏固邊疆之地。

明朝建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當年明太祖制定宗室政策,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並能世襲罔替。這一開始還好,以朝廷之力自然可以承擔起。可是隨著宗室人越來越多,每年俸祿越來越多,到了如今,宗室俸祿就佔了朝廷收入的三分之一,可以說再這麼下去就會活生生拖垮朝廷。

上一輩子不少人研究明史,對於明王朝的滅亡,基本可歸納為幾點:一、遇到小冰河時代,氣候變冷,自然災害變多,土地產量減少;二、黨爭,到了後期黨爭激烈,宦官與文官集團、文官集團內鬥以及東林黨嘴炮;三、龐大的宗室!

當金鑾殿大宦官尖銳的聲音宣佈考試結束,唐漢剛剛好寫完最後一個字,看著紙上那整齊漂亮的毛筆字,唐漢很是滿意,時至如今他的字可以說比上輩子他電視上所看到的書法家寫得字都要漂亮。

殿試結束後,唐漢等士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