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處刑說到底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對於大部分百姓來說也只是一時的洩憤,聰明點都知道死了個王老家主,說不定哪天又得蹦出來一個李老家主,李老家主死了又有魏老家主當領頭羊之類的情況。
但這事還會出現嗎?不會了,再也不會了。
在這之後的幾個月,諸葛亮所主導的土地改革,包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攤丁入畝等方案也是逐漸步入了正軌。
而土地改革講究的就是一個因地制宜,要分好實際與規劃。家聯承製度另說,清朝的攤丁入畝大儒漢朝就像是用前朝的劍去斬今朝的官,是不太適宜的。
清朝能搞攤丁入畝的基本原理是為了農民鋤頭揮得更快改掉人頭稅降低稅率,但也是因為生產總水平、糧食夠用的道理在。
諸葛亮得到手的土豆、紅薯、玉米、水稻種子不是用不了、也不是產量低於預算。
而是現在這四樣能夠滿足每張嘴巴的同時去耕種是做不到的,而且在黨錮解除後,士族的勢力空前強大,可以鈍刀子慢慢去磨,但絕不能步子邁的太大把蛋扯到了。
在清洗了七十餘家豪強士族後,繳獲的錢財有三十六萬貫,田畝兩千有餘。
三十六萬錢財被諸葛亮全部用來組裝一支兩千人的全鐵甲部隊以及投入火繩槍的製造中去了。
至於那兩千畝的田產,則是要去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相適應了。
具體該如何實施呢?
很簡單,下邳周圍每個村子分配100~200畝的田產,下發官員深入村中與村長配合進行分配指導,保證具有勞動能力的每家每戶都有分配的機會,同時不允許出現有而不用,分而私有的現象。
因此,分配土地國有化,四年稅率十稅五,上交稅率四年後可登記為普通田地,年限四十年,買賣土地者斬首,無論上下級,貪汙者,斬首。
這樣一套組合拳下來,不僅解決了荒廢的土地的使用問題,也解決了民心易動的問題。
是199年8月。(前面時間寫亂了,以這裡為準吧。)
在實施這套政策後,劉備時不時就來跟諸葛亮說經常有百姓來送萬民書的‘煩心事’。
不過諸葛亮自然也是看得出來劉備在凡爾賽,畢竟劉備那嘴角簡直比AK47還難壓。
雖然劉備並不理解也不知道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句話,但以他小時候的生活經歷來講,他是很能共情百姓,以及融入進去的。
“軍師大人,這是近期的農產收成報告。”郡丞說道。
諸葛亮點了點頭,接過報告,最近是紅薯第二次,玉米、水稻和土豆第五次成熟。前三次諸葛亮都是在自家院子、諸葛家買的田地內依次悉心種植收穫的,如果把這三次都寫進去那多少得有四十章要成了農業種植手冊了。
在第一次、第二次收穫的時候,諸葛亮是十分驚歎於作物的產量的,但第三次開始諸葛亮就發現,產量開始有些下降了,大概是10%,他有些驚慌,但隨後就釋然了,畢竟他也是在南陽草廬隱居種田了十來年,對種田這方面還是比較懂行的,所以經過他的推測,應當是土壤的肥力或者種子在不斷迭代下,種子的優良性沒有完全遺傳下來。
可鑑於到了第三代時的觀察,三種作物的產量雖說下降了約20%,但諸葛亮是比較滿意的,因為這三樣作物的存活率開始上升,第一代100粒(100株)的存活率是48%,第二代三千試種的存活率是58%,第三代六千試種的存活率是79%。
如果說想要大量種植的話,就比如土豆的種植收穫比例是1:70,諸葛亮在理想狀態下第三次種植就可以獲得三十萬斤的土豆了。
但這也不現實,一是沒有這麼多的土地,二是拋棄了土地實際情況與種植情況,三是如果大規模種植,諸葛亮擔心把這些東西傳了出去,怕是要達成成就,出師未捷身先死二週目了。
一代種子中,土豆的種植是最理想的,在悉心照料下,1斤的土豆可以產出50斤的土豆。
只能說真的是時代限制了生產力吧,反正諸葛亮是盡力了。
直到第三代後的大批次種植四批種子的生產比是:
水稻1:35 玉米1:40 紅薯1:57 土豆1:46
倒不是培育不了更大產量的種子,但那存活率很難說,甚至一個沒照顧好可能產量還不如現有的四種。
諸葛亮掃了眼這個季度的糧食產量,。
水稻斤,玉米斤,紅薯斤、土豆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