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把那些文學稱為“戰爭文學”,以此來證明日本文學和現代世界文學中的“戰爭文學”是一回事。在戰後,更有的作家(如火野葦平)把自己同世界文學史上的“戰爭文學”的經典作家作品(如托爾斯泰、雷馬克等)相提並論,拉大旗作虎皮,為自己撐腰、辯解。看來,在日本,“戰爭文學”不僅是個概念問題,而且也包含著對研究物件的態度和看法。鑑於那一時期的日本文學為侵華戰爭服務的特殊性質,本書不使用“戰爭文學”這個暖昧的概念,而把此種文學稱為“侵華文學”。
本書立場鮮明,作者認為,日本的侵華文學不僅不配稱作“文學”,而且還是對文學的濫用和對文學的褻瀆。但是,本書中要告訴讀者的是:假、惡、醜的文學也同樣存在,而且可能會成為一個時期、一個國家的文學的主流。日本的“侵華文學”就是一個例證。
“筆部隊”及日本侵華文學的炮製者,是侵華戰爭的煽動者、鼓吹者,是所謂“思想戰”、“思想宣傳戰”的主體,是日本對華進行文化侵略和滲透的主力,在侵華戰爭中起到了“槍部隊”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侵華文學既是日本軍國主義所留下的侵華歷史的一份鐵證,也是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重要載體。日本軍國主義的所謂“戰魂”和“軍魂”就包含在其中,日本人對華侵略的思想“理念”、對華侵略的狂熱情緒,就包含在其中。我們要認識日本軍國主義的產生、發展和膨脹的過程,要從日本人的意識深處追究侵華戰爭的深層根源,要對日本侵華戰爭的歷史有全面的瞭解,就必須研究日本的侵華文學。因此,對侵華文學的研究,其意義和價值已遠遠地超出了純文學的範圍。
在我國,對日本侵華文學的研究卻非常薄弱。四十年代初,我國出版了張十方先生撰寫的《戰時日本文壇》和歐陽梓川先生編的文集《日本文場考察》兩本書。這兩本小冊子,是當時中國文壇對日本的侵華文學進行揭露和批判的成果。但囿於當時的條件,對日本侵華文學的考察只能是粗略的(兩本書加在一起總共只有六七萬字,內容上也互有重疊)。從那以後直到現在,除了近來為數寥寥的幾篇文章以外,對日本侵華文學的研究長期處於空白狀態。“筆部隊”及其侵華文學在侵華戰爭中起了那麼巨大作用,相比之下,我們的研究卻遠遠未能反映實際情形。本書的意圖就是填補這方面的空缺,站在當代中國人的立場上,對日本侵華文學進行整體、全面的研究和批判。
日本侵華文學長期充斥文壇,數量巨大,僅在1937年至1945年間,光單行本就出版了一千種以上。發表在報刊雜誌上的更是不計其數。對侵華文學的研究必須基於原始的文獻資料,而且必須消化、鑑別和利用這些文獻資料。但是,本書中不打算一般化地羅列這些材料,而是採用以點帶面、連點成線的方法,對侵華文學中的重要的文學活動,對有代表性的、影響較大的作家作品的個例進行重點分析解剖。不但要對侵華文學進行揭露和批判,還要回答諸如下列一些問題:日本作家如何看待侵華戰爭?為什麼幾乎所有的日本文學家都成了“戰爭協力者”?日本文學及文學家在軍國主義的形成和侵華戰爭中究竟起了什麼作用?日本文學家負有什麼樣的戰爭責任?他們又如何認識自己的責任?日本侵華士兵的形象、中國及中國人的形象在日本侵華文學中如何被塑造?如何從日本的侵華文學看日本文學的某些本質特徵?等等。與此同時,還對侵華文學的發展演變的線索予以清楚的勾勒。也就是說,把“史”和“論”結合起來。因此,單從每一章看,它是對日本侵華文學的某個專題的研究,而把全書各章貫通起來看,它又是一部較完整的日本的侵華文學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筆部隊”和侵華戰爭 簡介(2)
侵華文學史,就是日本文學的罪責史。整理這麼一份“罪案”非常必要和重要。眾所周知,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戰後,日本許多人,特別是許多政客官僚悍然為軍國主義招魂,動輒大放厥詞,掩飾侵華罪行,甚至美化侵略戰爭。他們一方面在國際壓力下不得不作形式上的“反省”,另一方面又在每年夏天摩肩接踵地到作為軍國主義之象徵的靖國神社參拜戰犯的亡靈。同時,日本文學界的軍國主義勢力也蠢蠢欲動。文學家中有人在兜售《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如林房雄),有人公開否定南京大屠殺(如石原慎太郎)。1998年5月,歌頌東條英機的反動電影《自尊》又粉墨登場。這些都表明,對侵華歷史的追究和清算還遠遠沒有完成,它仍然是日本人民、也是中國人民的長期而又艱鉅的課題。本書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