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0部分

大大地促使印度易受攻擊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強大的商人階級的興起;這一商人階級的經濟利益與西方公司的經濟利益有密切關係。這些公司能比較自由地在印度經商(它們在中國幾乎遭到完全的排斥)。16世紀時,印度的經濟很少受到貿易的影響,因為貿易主要限於香料和紡織品。但是,17世紀時,除了硝石外,還有各種商業性作物如靛藍、芥子籽和大麻被大量出口。孟加拉是這一貿易的中心;在那個地方,這時出現了富裕的土著商人,他們控制了當地經濟,並在莫臥兒官員的腐敗、無能的統治下變得愈來愈不安分。正是這些商人中的一個叫活躍的塞斯的人,收買了那些想來該遵照孟加拉的納瓦布即總督的命令列事的將軍的忠心。在普拉西戰役中(1757年),這些將軍避免與英國人作戰;英國人在這場重大的遭遇戰中僅失去了65人。正如一個印度歷史學家所說的,普拉西是〃一筆交易,不是一場戰鬥〃。

英國人這時是孟加拉的實際統治者,不過他們繼續在形式上承認傀儡納瓦布。176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擊敗莫臥兒軍隊之後,被授予〃底瓦尼〃即在孟加拉、比哈爾和奧里薩這些富裕的地方收稅的權利。這為謀取利潤和露骨地敲詐開闢了多種多樣的機會,英國代理人充分利用了這些機會。透過增加賦稅、控制貿易和接受土著官員的許多〃禮物〃,他們為自己和在倫敦的上司積聚財富。公司官員和他們的印度代理人也不承擔問印度商人徵收的很高的稅。兩位英國曆史學家說:〃人們已明白,策動革命是天下最有利可圖的把戲。歇斯底里曾支配著科爾特斯和皮薩羅的時代的西班牙人,而對黃金的貪慾是自那時以來所無可比擬的,它充滿廠英國人的頭腦。特別孟加拉,直到被榨盡血汗時才重新經歷和平。〃1769年5月24日,公司僱員理查德·比徹在給他在倫敦的主人的信中這樣寫道:〃如果有理由認為,自'底瓦尼'落入公司手裡以後,這國家的人民的狀況比以前更壞,那必定會使一個英國人很痛苦。……這一美好的國家在最專制、最任意的政府的統治下曾繁榮一時,現正瀕於毀滅。〃

由於在孟加拉的立足點,英國人得到了在印度進一步擴張所必需的基地和資源。當時,對於莫臥兒的領地,還有另外四個競爭者——法國人、邁索爾的統治者、海得拉巴的統治者和馬拉塔聯盟。法國人在七年戰爭期間遭驅逐,不得不透過1763年的巴黎和約在實際上交出他們在印度的所有要塞(見第七章第六節)。然後,美國革命期間,英國人在印度也受到由三段主要的土著勢力組成的一個聯盟的挑戰。總督沃倫·黑斯廷斯先是設法頂住,後來採取了攻勢。到1800年,僅剩下英國人和馬拉塔人;在以後幾年中,由於馬拉塔聯盟內部不和,英國人逐漸佔上風。到1818年,馬拉塔人已被打垮,不過,英國人除了與旁遮普的錫克人的一些戰鬥外,與馬拉塔人的某些戰鬥仍在繼續。

英國人在這塊次大陸的中心定居下來之後,開始向北推進、尋找天然邊界。在東北面,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尼泊爾,他們擊敗了廓爾喀人,後者從此以後站在英國人的一邊戰鬥。同樣,在西北面,他們最後戰勝了旁遮普的高傲的錫克人。因而,到19世紀中葉,英國人成了從印度河到布拉馬普特拉河、從喜馬拉雅山脈到科摩林角的整個印度的主人。少數主要王國仍倖存下來,包括克什米爾、海得拉巴、巴羅達和特拉凡哥爾,不過,這些王國這時都是附屬地,彼此隔絕,無力反對英國勢力。

這時,英國人由於其權力在印度被牢固地確立,就侵佔了鄰近的國家。印度以前的統治者,除了一個例外,都不試圖擴張到大海彼岸,因為他們缺乏海上力量。相形之下,英國人在東方海域沒有對手,而且他們還有一個統一的印度的巨大資源作後盾。早在1819年,斯坦福德·萊佛土爵士就已佔據了馬來半島的新加坡。這一佔據的意義在當時得到了充分認識。〃你們只須看一下地圖……我們停留的地方完全地從側翼包圍了馬六甲海峽,為我們開往中國的船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獲得了一條通道。新加坡在東方可以變得象馬耳他在西方那樣。〃英國人接著轉向印度東部邊界的緬甸。他們同這一國家進行了三次戰爭,第一次在1824年,第二次在1852年,最後一次在1886年,以併吞這一國家告終。

除了這些徹底的共吞外,英國人還在印度四周建起一張由聯盟和勢力範圍組成的防禦網。英國人雖然在相繼的保守黨政府和自由黨政府的領導下執行不同的政策,但為了要提防中亞的擴張主義的俄國,通常試圖在他們的印度帝國周圍建立一個保護性的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