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是因為他同羅斯福和丘吉爾戰時的那種不幸關係。同樣,戴高樂拒絕遵守1963年7月美國、英國和蘇聯在莫斯科簽訂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該條約禁止進一步在水下、大氣層和外層空間進行核爆炸,這一點是法國不能接受的,因為它會妨礙法國核力量的進一步發展。
更引人注目的是戴高樂的不受約束的外交活動。1964年1月27日,他不顧華盛頓的一再抗議,在外交上完全承認了共產黨中國。三天後,他解釋說,他只是在〃承認世界的現狀〃。他又說:〃在這塊(亞洲)大陸上,不能想象會出現不牽涉到它(中國)的和平或戰爭;難以讓人相信,沒有中國的參加,也能締結一個關於東南亞國家的中立協定,而我們法國人對締結這樣一個協定特別關心。〃因此,這位將軍也在東南亞發起挑戰,而美國當時正在那裡用金錢、武器和軍事代表團支援越南當局鎮壓越共的共產主義反叛者。戴高樂確信,美國的這些努力註定要失敗,美國人將被趕出去,正如法國人1O年前被趕走一樣。因而,他極力主張整個地區中立化,因為這將〃驅除各種形式的外國干涉〃。
這就是戴高樂對美國政策和美國領導地位的挑戰。而且,這是一種全球範圍的挑戰,他派遣法國外交代表團和貿易代表團去拉丁美洲以及他自己訪問墨西哥(1964年3月)的做法就證明了這一點;在訪問墨西哥時,他著重強調了拉美各民族的共同傳統和大國集團的〃獨立'。1969年,蓬皮杜接替戴高樂出任總統,他雖然沒有戴高樂那麼好鬥,但也很有主見。這一點在197O年初表現得很清楚,當時,他在美國向以色列提供鬼怪式噴氣式飛機之際同意將幻影式戰鬥機出售給利比亞。
四、東歐贏得自治
在西歐不依賴美國而獨立的同時,東歐正從蘇聯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東歐之所以能有這種變化,也是由於美蘇的軍事僵局和冷戰的緩和。對東歐來說,另一重要因素是蘇聯領導人的變動。斯大林的去世不僅在蘇聯國內事務方面,而區在蘇聯與其東歐衛星國的關係上,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新的、穩定的領導層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在莫斯科出現的。最初,統治這個國家的是一個非正式的五人執政團——代表官僚機構的格奧爾基·馬林科夫、代表老牌斯大林主義者的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代表軍界的布林加寧元帥、代表秘密警察的拉夫連季·貝利亞和代表黨的機構的不太出名的尼基塔·赫魯曉夫。三個月中,這個執政團因貝利亞的下臺而少了一人。貝利亞下臺前是秘密警察的首腦,因此他成為這個國家最令人憎恨、最令人畏懼的人,尤其是在斯大林於獨裁統治後期過分猜疑的幾年中。這時,他的同僚首先剝奪了他的權力,然後於1953年12月將他處決。事實證明,這是蘇聯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雖然蘇聯的普通老百姓仍遠遠享受不到充分的個人自由,但對深夜敲門和隨即而來的槍決或流放到苦役拘禁地的擔心已越來越小。蘇聯領導人也比較安心了。從此以後,他們若在經常性的政府改組和清黨運動中失去權力,已無須付出他們的性命,而是在被降職或發配到鄉下以後屈居於默默無聞的地位。
在剩下的四位中執掌領導權的馬林科夫將斯大林的發展軍備和重工業生產的重點轉移到為長期受到忽視的人民大眾提供更多的消費品方面。他透過放寬政府對集體農莊的控制、減少上交定額和增加農產品灼報酬來鼓勵農民。在對外事務方面;馬林科夫准許衛星國享有更多的自治權,甚至還對西方列強作出願意友好的表示。他在向最高蘇維埃發表的就職演說中宣佈:〃沒有一個有爭議的、未決的問題是不能透過和平手段來加以解決的。……這就是我們對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的態度。〃
這一對內對外的緩和計劃根本不能為好戰、正統的斯大林主義者所接受。他們聯合各種力量,設法使馬林科夫於1955年2月下臺。在經歷接踵而來的權力鬥爭之後,軍方最初居於支配地位。布林加寧元帥成為部長會議主席,柏林的征服者、曾被斯大林解職的末可夫元帥出任國防部長。工作的重點重新回到了發展軍備和重工業上,1955年5月中旬,各衛星國首次被聚合在一起與蘇聯結成正式的軍事聯盟。該聯盟稱為華沙條約組織,它實質上是蘇聯及其衛星國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尤其是對當時正在重整軍備的西德作出的反應。〃
佔優勢的蘇聯軍方不久就讓位於逐漸獲得政權的傑出政治家赫魯曉夫。他利用他在共產黨隊伍中的權力基礎,排擠掉了他的一個又一個同事。到1958年3月時,他已接替布林加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