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沒很大差別,無疑與酷熱的黃金海岸和象牙海岸形成可喜的對照。
種族 幾乎全部土著民族都是從西伯里亞東北部渡過白令海而來的移民的後裔。所以說幾乎全部,是因為還有少數民族是在白令海移民到達之後,從南太平洋的島嶼抵達南美洲西海岸的。這些南洋的亞爾古英雄發現過南美洲多少次,至今不知,但是,僅僅從已馴化的植物得到的證據,便足以證實他們多次渡洋遠征的事實。當業已高度馴化、離開人類的幫助就無法倖存的同樣植物在太平洋兩岸均被發現時,它們的分佈只有用人類的遷移來解釋。
然而,歐洲人在南北美洲發現的印第安人中,至少有99%的人是渡白令海而來的種族的後裔;這一點仍是千真萬確的。不久以前,人們認為,印第安人最早渡海去南北美洲的時間大約在距今10000年時。新的考古發現和碳…14年代測定法的使用,使這一估計得到大幅度修訂。現在,普遍同意人類出現於美洲大陸的時間為距今20000年時,而且,這僅是個大概數,也可能早於20000年。印第安人的最後一次大遷移大約發生在3000年前。然後是愛斯基摩人,他們繼續來回橫渡白令海峽,直到近代政治環境迫使他們留在海峽的一邊或另一邊時。無論如何,到這時,在美洲最接近亞洲的地區,人口已相當稠密,阻止了進一步的遷移。
實際上,渡海到美洲大陸對早期印第安人來說,並不困難。那時,由於地球表面的水大半被凍結成冰床,海面比現在低得多。因此,最早的移民穿過了寬130哩、連線亞洲東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陸橋。海面上升後,乘原始小船能輕易地渡過白令海峽,因為海峽很窄,渡海時能一直看見陸地。後來較先進的移民可能是先從亞洲駕船到美洲,然後繼續沿西北海岸航行,直到最後在今日所謂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登陸,直接在那裡定居下來。
渡海到阿拉斯加的人,大多繼續前進,穿越育空高原中部的一個冰床峽谷,進入北美洲中心地。推動他們奮力前進的力量也就是驅使他們遷移到美洲的力量——尋找新的狩獵場地,並受到了來自後方部落的源源不斷的擠壓。這樣,南北美洲很快就為分散的狩獵者部落所佔據。
所有印第安人,不論其起源如何,都可以歸入蒙古種人。他們頭上都長著獨特的、筆直烏黑的頭髮,臉部和軀體則汗毛稀少;他們頰骨高凸,幼兒脊骨基部還出現蒙古種人斑點。不過,在不同部落中,存在著相當大的變化;最早的各種美洲印第安人比起後來的美洲印第安人,與蒙古種人的差別要大得多,因為他們在我們今日所認識的蒙古種人充分進化之前,便已離開亞洲。這些移民到美洲後,立即向四方分散,並以近親繁殖的小群體在各種地帶定居下來;這一點也可以說明存在種種獨特生理型別的原因。
美洲印第安人在所操語言上的差別較其生理外表上的差別要大得多。的確,要概括他們的語言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實際上,每一種語音和語法結構都可以被找到。這種語言上的多樣性和生理上的多樣性一樣,是由於印第安人在很長時期內小群小群地遷徙到南北美洲,到達後繼續四處漫遊、不斷分散,才發展起來的。方言的變化很快變得很突出,發展成為各別的語言。彼此密切聯絡的語言可發現於美洲廣為分隔的各地區,它反映了諸部落四下遷移的程度。最後結果是,現已有2,000種獨特的印第安語被分類。這說明,印第安人語言方面的變化幾乎不亞於整個東半球;在東半球,據今所知,公元1500年時存有語言3000種。印第安諸語言無論就其詞彙量或其他任何方面而言,均不原始。莎士比亞使用了約24000個詞,欽譯《聖經》使用了約7000個詞,而墨西哥的那瓦特語使用了27000個詞;火地島的雅甘人員被認為是世界上發展最遲緩的民族之一,卻也擁有至少30000個詞的詞彙量。文化人類學者已在美洲大陸劃分出大約22個文化區——大平原區、東部林地、西北海岸區,等等。還有一種基於食物獲取方式的分類法較為簡單,它將美洲大陸的文化分為三大類:漁獵採集文化、中間農業文化和高階農業文化。這種分類法不僅較簡單,而且從世界歷史角度看,也頗有意義;它有助於解釋何以印第安人對歐洲人入侵的反應十分多樣。
高階農業文化位於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和南部、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和安第斯高原區(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北部)。中間農業文化通常在鄰近地區,而食物採集文化則在更遙遠的地區——南美洲南部、北美洲西部和北部。
文化的這一地理分佈有力地表明瞭如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