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部分

學習氣象的興旺是由於得到了統治者阿斯基亞大帝的支援。他寫道:〃這裡'廷巴克圖'聚集著極為眾多的醫生、法官、祭司和其他學者,他們由國王慷慨地供養。這裡還有自柏柏裡'北非'運來的各種手稿和書籍,它們比其他任何商品更能賣錢。〃

伊斯蘭教的採納也提高了蘇丹諸王國的政治內聚力。王國統治者們歷來能要求對自己效忠的,只是他們的嫡系親屬群體或氏族以及被承認為是同一偉大的原始祖先的後裔的旁支親屬群體。但是,當王國擴大為龐大帝國時,這種親屬關係顯然不足以作為帝國組織的基礎。帝國愈擴大,皇帝似乎愈不為大部分臣民所容受。皇帝無法將地方首領視作忠實的家臣而予以依靠;後者往往率領自己的人民起來反抗帝國統治。這一制度問題由於伊斯蘭教幫助加強了帝國政府而得到解決。穆斯林學校和學院培養出一批有學問的人,他們能組織起一個有效的帝國官僚機構。這些人不受親屬關係聯盟的支融他們的切身利益與帝國當局相聯絡,因而,當局通常能指望他們忠心耿耿地為自己服務。

農業和冶金業的進步、經濟生產率的相應增長、地區間貿易的繁榮和伊斯蘭教的促進作用相給合,說明了從8世紀起非洲國家的建立過程。毫不奇怪,最複雜的政治結構出現在蘇丹;那裡,長途貿易非常興盛,伊斯蘭教影響最為強烈。因此,蘇丹地區崛起了三大帝國:迦納帝國(700-1200年、馬裡帝國(1200-1500年)和桑海帝國(1350…1600年)。桑海帝國從大西洋到內地,幾乎伸展了1500哩;在這片廣闊的疆域裡,對許多不同的臣民實行法律和同一行政體系的統治。桑海傑出的統治者阿斯基亞大帝(1493…1528年)是當時最出色的君主之一,比得上同時代的歐洲君主,在人道、宗教寬容和勤奮好學方面更是勝過他們中的許多人。穆斯林作家將阿斯基亞描繪成是〃逐走黑暗的耀眼之光,是幫助上帝的僕人擺脫盲目崇奔、拯救國家於毀滅的救星;是信徒的保護人,樂善好施,遍撒歡樂和禮物。〃

應該強調一下,與人們往往設想的相反,伊斯蘭教不是促成這些帝國的唯一力量,甚至不是主要力量。實際上,迦納帝國的創立遠遠先於伊斯蘭教影響,伊斯蘭教直到11世紀才影響到蘇丹地區。而且,伊斯蘭教世界對非洲不僅起了建設性作用,也起了破壞性作用。蘇丹諸帝國的崩潰在某種程度上是阿拉伯人穿過撒哈拉沙漠、進行毀滅性入侵的結果。這些肆意擄損的遠征軍大批殺死當地居民,毀壞繁盛的農業區,破壞生利的貿易格局。確實,在這方面,非洲歷史與歐洲歷史之間有驚人的相似處。中世紀後期,西歐能領先於東歐,是因為後者遭到了東方的連續入侵,而前者自10世紀以後便不再受到侵略。同樣,蘇丹諸帝國一度擁有可與同時代的歐洲相媲美的文明,到了近代卻遠遠落後了;原因在於,遭到了來自北方的侵略。這些侵略相當於蒙古人和突厥人對東歐的入侵,而且事實上,就其後果而言,更具毀滅性。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一般發展水平因地區而殊為不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陸被顯著地分隔成小塊。自然障礙阻擋了諸大草原、雨林區和沙漠間的交往和遷移,所以,一致的發展是不可能的。大體上,一地區的進步之大小,取決於它以往與歐亞諸文明中心的交往程度。因此,政治單位既有僅承認地方酋長的單獨的村社,又有蘇丹的大帝國。經濟上的變動範圍同樣很大:從仍處於食物採集階段的布須曼…霍屯督…俾格米人到歷世紀利奧(非洲的)在廷巴克圖所見到的下述複雜情景:

奇怪的是,這裡每天可見到有那麼多的商品為人們所購買,而且,所有商品都非常昂貴。從歐洲以每匹10個達卡銀幣購進的馬,在這裡又以每匹40個、有時是5O個達卡銀幣的價格賣出。當然,沒有任何歐洲布匹,歐洲布匹每伊爾在這裡賣不到4個達卡銀幣;如果是優良的布匹,他們肯以每伊爾15個達卡銀幣的價格購買:一伊爾深紅色的威尼斯布或土耳其布在這裡值30個達卡銀幣……但是,其他所有商品中,鹽是最昂貴的。

葡萄牙先驅者首先與高度發展的西非諸民族建立了聯絡。他們這樣做是很自然的;西非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使貿易交往有利可圖。由於種植香蕉和薯蕷,不僅西非蘇丹地區,還有南面即幾內亞的森林區,也經濟生氣勃勃、非常活躍。繁盛的農業供養了較密集的人口、支援了興隆的貿易。有位荷蘭商人在1602年訪問今奈及利亞境內的貝南,對這座城市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城市好象非常大;進城時,是走在一條路面未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