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5部分

班牙人已勘探了很多地區,徒然地尋找黃金和傳說中的城市,而法國人和英國人則利用獨木舟和印第安人所知道的河流和湖泊的路線,在更北面的地區廣泛地漫遊。

但是,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大半未探明;澳大利亞雖然其西海岸已被荷蘭航海者發現,但整體上幾乎尚未為人們所瞭解。同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內地基本上仍是塊空白;中亞的情況也一樣,13世紀馬可·波羅的敘述仍是關於中亞的知識的主要來源。總的來說,歐洲人在直至1763年為止的這一時期中,已獲得有關世界大部分海岸線的知識。在下一時期中,他們將侵入幾塊大陸的內地,還將探察南、北極地區。

二、人類、動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擴散

歐洲人的發現不僅導致新的全球性視野,還導致新的全球性種族分佈。實際上,150O年以前,存在著世界範圍的種族隔離。尼格羅種人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的少數島嶼上,蒙古種人聚居在中亞、西伯利亞、東亞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種人集聚在歐洲、北非、中東和印度。到1763年,這一格局已根本地改變。在亞洲,俄羅斯人開始慢慢地越過烏拉爾山脈,遷徙到西伯利亞。在非洲,荷蘭人已在好望角建立起一塊永久的殖民地,因為那裡氣候宜人,土著又非常原始,不能進行有效的抵抗。到1763年,也就是荷蘭人在開普敦登陸後過了111年時,他們已向北推進了相當大的一段距離,並開始渡過奧蘭治河。

種族組成方面的最大的變化發生在南北美洲。關於1492年以前印第安人口的各種估計數,從100萬至高達1億,極其不同。不管其數目原本也許是多少,歐洲人侵入所帶來的災難性影響是人們所一致承認的。征服期間遭受的有形損失、文化模式的破壞、征服引起的心理創傷、強迫勞動的負擔、酒精和新疾病的傳入——所有這些因素多式多樣地結合起來,使各地的印第安人大批死亡。一個世紀內,土著居民的總人口似乎已下降90%至95%。遭受打擊最嚴重的是加勒比海島嶼和熱帶沿海區的土著,他們在大約30年時間裡完全從那裡消失。熱帶高地地區如巴西和熱帶低地地區如巴拉圭的土著則較有恢復力。他們雖然蒙受了非常慘重的損失,但能夠復原,能夠組成繁衍出當代大部分美洲印第安居民的種族。只是到了20世紀時,美洲熱帶區的印第安人口才接近其原先的數字,而在別處,仍遠遠地落後。

取代日漸消失的印第安人的是來自歐洲和非洲的移民浪潮。由此產生的居留地有三種型別。一種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組成;在這些殖民地中,伊比利亞移民組成一個永久居留的貴族階層,統治高地被征服的印第安人和低地從非洲輸入的黑人奴隸。由於歐洲移民中男子比婦女多得多,他們通常娶印第安女子為妻,或者找她們做情婦。於是,出現了混血兒居民;在南北美洲許多地區,他們已開始在人數上超過歐洲人和印第安人。

第二種居留地發展於西印度群島;在那裡,歐洲人——英國人、法國人及西班牙人——也組成一個居留的貴族階層,不過,所統治的僅僅是從外面輸入的黑人勞動力。最初,種植園主僱用來自歐洲的契約僱工為他們經營菸草、靛籃和棉花種植園。但是,由於17世紀中葉他們轉向蔗糖生產,需要的勞動力便要多得多,遂從非洲運進奴隸。例如,在英屬巴貝多,1640年時僅有數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達46000人,而白人才2O 00O人。同樣。在法屬島嶼,到1700年時有44000個黑人和18000個白人。

南北美洲的第三種居留地見於大西洋沿海一帶。那些地方的土著印第安人或者人數太少,或者非常難駕御,無法作為充足的勞動力來源,而且,除了南部的殖民地外,那一帶的作物也不成為輸入黑人勞動力的根據。在這些情況下,英國和法國移民自己開墾土地,當農夫、漁民或商人,靠自己的勞動過活,發展起完全以歐洲人為其成分的社會。

總之,來自歐洲和非洲的大規模遷移把南北美洲從純粹是蒙古種人的大陸改變成世界上種族成分最混雜的地區。黑人的遷移繼續到19世紀中葉,使奴隸的總數達1000萬左右,而歐洲移民的人數一直在穩步增長,到ZO世紀初因每年有近100萬的人到來而達很高的數字。最後結果是,如今,居住美洲的是多數的白種人與明顯少數的黑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與白人的混血兒以及黑白混血兒(見第十八章第一節)。

由某些種族的人口減少和遷移引起的新的世界種族格局已為人們所非常熟悉,以致現在被認為是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