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十面埋伏》的琵琶曲相關的知識。
《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是以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為題材而創作的琵琶獨奏曲。樂曲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大型套曲結構形式,整體可分為三部分,由十三段帶有小標題的段落構成,分別是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和得勝回營。該曲以垓下之戰的史實為內容,用標題音樂的形式描繪了激烈的戰爭場面,雖為史實,卻也不乏豐富的感情色彩。
第一部分描述漢軍大戰前的準備,著重表現威武的漢軍陣容。共包括五個小段落。其中,“列營”實際上是全曲的引子,節奏比較自由,渲染了緊張的戰爭氣氛;“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較強、抒情氣息濃郁的段落,刻畫了紀律嚴明的漢軍浩浩蕩蕩、由遠及近、闊步前進的形象。“點將”“排陣”“走隊”三個段落則表現了劉邦漢軍戰鬥前高昂計程車氣,操練中隊形變換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矯健的形象。
第二部分包括三個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形象地描繪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激烈情景。“埋伏”中的音樂採用了一張一弛的節奏和模進發展的旋律,營造了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給人以一種夜幕籠罩下伏兵四起的陰森感。“雞鳴山小戰”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雙方短兵相接時的小規模戰鬥的情景;“九里山大戰”則是全曲的高潮,描繪了兩軍的激戰過程。
第三部分包括後五個小段落,前兩段寫項羽失敗後在烏江自殺,低沉的音樂氣氛與前面的高潮形成鮮明對照。其中,“烏江自刎”這段旋律悽切悲壯,塑造了項羽慷慨悲歌的藝術形象;後三小段則描繪了漢軍以勝利姿態出現的種種情景。
當小英將琵琶抱到書房時,沈熠已經默寫完了前兩段的曲譜。他讓小英將琵琶交給眉兒,又將這兩段曲譜放到眉兒面前,讓眉兒照著曲譜先試彈一下,他則趁機講述具體的演奏技巧。而由於演奏《十面埋伏》的流派眾多,每個流派又有各自的演奏風格,不能一概而論。因此,他需要先聽一遍眉兒演奏出來的實際效果,再結合各派的演奏風格進行講解。
就這樣,沈熠每寫完一段,眉兒便照著樂譜練習一段,沈熠再趁機講解一段。如此一番操作下來,又過去了兩個時辰。望著窗外的夕陽,不知為何,沈熠的心裡突然有些空落落的。或許是情緒到了,又或許是有感而發,只聽得他幽幽地吟誦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東家好文采,隨口一吟便是千古名句,小女子佩服之至。”沁兒很是配合地拍馬屁道。
“沁兒,你這到底是誇我呢還是損我呢,我怎麼覺得這麼怪。”沈熠回過神來,打趣道。
“小女子哪敢損東家,自然是誇東家呢,只是不知東家方才因何會突發感慨。”沁兒道。
“沒什麼。”沈熠搖了搖頭,微笑道,“時間不早了,我該回去了,有些東西需要提前收拾,免得明天手忙腳亂的。你也趁早收拾一下吧,只需帶上該帶的東西,其他的那邊都有。”
“東家放心,該帶的東西小女子已經提前收拾好了,絕不會耽誤明天的行程。”沁兒道。
沈熠“嗯”了一聲,又跟眉兒叮囑了幾句,讓她好好練習《十面埋伏》,爭取日後一舉成名,奪得“京都第一花魁”的名號,也算是圓了向三娘與芙蕖當年的夢想。
回去的路上,天色已經開始暗淡了。沈熠端坐在車廂裡,雙目緊閉,看似是在閉目養神,思緒卻早就不知跑哪兒去了。
而與此同時,在距離京都千里之遠的江湖上,又發生了很多紛爭和衝突。正如此時此刻,在凌陽府軒轅城的正廳中,城主離恨天斜靠在上首的椅子上,看著面前那個身著紅袍的胖子,冷聲諷刺道,“怎麼?現在說不出話來了?彆著急,本城主再請你看一出好戲!青影……”
離恨天話音剛落,廳外已多了三具屍首。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三人都是被人一招殺死的。那胖子看得心驚,不禁打了個哆嗦。早些年,他憑一把金刀闖蕩江湖,也曾與不少高手交過手,知道一招致命有多麼困難,除非對方的身手已臻化境。
“這三個人,想必你並不認識吧?其實,本城主也不認識,家奴……”離恨天沉聲道。
侍候在一邊的家奴立馬走上前去,在三人的身上摸了摸,從懷中取出令牌,遞給離恨天。
離恨天看了一眼令牌上的文字和圖案,臉色瞬間變得陰冷,冷聲道:“原來是鄔家堡的餘孽。家奴,你身為我城主府的總管,竟然讓人潛入府中,你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