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悄然進行。
大批的糧草軍資,都在源源不斷從各州運往鄴城,洛陽,宛城,江陵等地屯集。
中外諸軍也以各種藉口,向著各城集結調動。
身在洛陽的眾武將,也在不斷的離開京城,前往各城為開戰做準備。
箭已在弦,旦昔將發!
…
長安,秦皇宮。
高坐龍座的曹操,正眉頭緊鎖,審閱著手中那一道名錄。
那是他推行九品官人法後,各州郡中正們推舉上來的第一批“賢能”名錄。
名單上的這些名字,曹操都不感到陌生。
這些人多為秦國四州聲名遠揚計程車家名士,早在他尚未稱帝之時,對這些便已早有所聞,甚至生平都已瞭如指掌。
這些人在曹操看來,除了個別沽名釣譽之徒,誇誇其談之徒外,大多數人確實乃賢能之才,可為他所用。
一下子得了這麼多人才,曹操卻著實高興不起來。
原因有二。
這幾十名中正官們推舉上來的賢能,基本全為士家名士,出身寒門之人只有一人。
這無異於對天下人釋放出了一個明確訊號:
從今往後,我曹操只用士家子弟,不用寒門庶族。
大秦朝的大門,將只為士家倘開,寒門庶族休要前來自取其辱。
這同樣也意味著,他奉行了十來年的“唯才是舉”政策,就此為他自己全面否定。
“這些士子,皆乃豪傑俊才,既然是依九品官人法推舉上來,盡皆量才任命吧。”
曹操將名錄扔在了龍案上,微微拂了拂手,語氣中似乎帶著幾分不情願的意味。
接著,他重新拿起了另一份帛書,眉頭轉眼已凝成了一字寬。
那是來自於漢國的最新情報。
情報中將漢國首次科舉,什麼鄉試會試,以及劉備主持殿試,欽點襄陽人馬謖為狀元的細節…
以及漢朝九州,士家寒門們參加科考的踴躍,對漢廷及劉備的擁戴爆漲…
諸般情報,皆詳寫其中。
這才是讓曹操高興不起來的真正原因。
看到這道情報的第一時間,曹操就知道,這場爭奪人心的戰爭,自己是打輸了。
自己這邊推行的九品官人法,固然贏得了四州士家豪族的鼎力支援,代價卻是徹底放棄了寒門庶族這支新崛起的力量。
大秦國的選官大權,也就此落入了士家手中。
反觀劉備的漢朝那邊,不可思議的整出一個科舉制,與他的九品官人法針鋒相對。
要命的是這科舉制一推行,既贏得了士家們的支援,又籠絡到了寒門庶族。
劉備竟用這科舉制,神奇的調和了士家與寒門的矛盾,將他們的利益輕鬆的擰到了一根繩上。
這場人心爭奪戰,誰勝誰負,一目瞭然。
“這科舉之制當真是遠遠優於九品官人法,連如此奇法都能開創出來,蕭方這個鄉野村夫,還有什麼是他做不到的?”
“朕哪裡比不上那大耳賊,為何朕之麾下,就沒有如此絕世奇才!”
曹操是咬牙切齒喃喃自語,既有對蕭方的惱恨,又有對蕭方的讚歎。
又敬又恨,這便是曹操此時對蕭方的心理狀態。
眾臣們彼此對視,皆是竊竊私議。
一旁侍坐的曹丕,聽得曹操這番感慨,心下卻不是滋味,更有種被打臉的尷尬。
九品官人法,可是他當初力主推行。
為了鼓動曹操實施此法,他甚至是將這九品官人法,吹成了能贏得人心,幫秦國以弱勝強,扭轉乾坤的千古奇法。
誰能料到,那個蕭方一手科舉制橫空出世,輕輕鬆鬆把他這九品官人法,襯托成了不堪入目。
這臉打的他是啪啪響啊。
“咳咳,兒臣倒以為,那蕭方這科舉制,倒似兒戲一般。”
“據兒臣所知,劉備選的那個什麼頭名狀元,名為馬謖,不過是襄陽馬氏一黃口小兒。”
“其餘什麼榜眼,探花,還有那些個什麼進士,雖不乏聲名在外的名士,但碌碌無名之輩也甚多。”
“這樣選出來的所謂人才,能有什麼真才實學,怎比得過我大秦九品官人法,選出來的這些當世名士?”
“那蕭方這科舉制,雖為劉備籠絡了士家寒門,卻無法為其選出真正的賢能之才,若從長遠計,定然是弊大於利。”
“兒臣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