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8. 第18章

誓,不再追究,招降了對方,傳為一段佳話。

評論區,隆武帝也上傳了一張相片。

照片上,有一英姿煥發的紅衣少年,正低頭沉思,不時擺弄著桌上的軍事沙盤,似乎在思索下一步的進攻戰略。

春日的陽光靜靜流淌,為他俊秀的面容鍍上一層輕柔光影。

還有配文道:“孩子在忙,趁他不注意拍的,湊合看吧。”

觀眾笑死,居然還可以偷拍。

隆武帝直接給大家開啟了新思路。

從此,萬朝中誕生了一股泥石流偷拍勢力,專門趁人不備一頓咔嚓,批次製造表情包,分享在評論區,使人聞風喪膽。

……

忽然間,一張軍隊大合影,掛在了許願牆極為醒目的高處。

咦,瞧這陣勢,是要準備出征打仗嗎?

義熙位面,建康城外。

江水在滔滔不息地奔流,朔野風大,蒼茫席捲,吹動許多題寫著「劉」、「宋」、「北府」字樣的旌旗獵獵飛舞。

江邊,北伐的大軍已然整裝待發,樓船成陣,帆牆林立,遮天而蔽日。

無數刀/槍與鐵甲在長風中鏗鏘相擊,漫然凌天而下,彷彿狂瀾怒卷,驚濤穿雲。

此刻,任何人只要看上一眼,都能看出這支軍隊身經百戰,是一支不折不扣的精銳雄師。

事實也確實如此。

這支軍隊,是宋王劉裕(這時候尚未稱帝)親手締造的北府軍,中古時代當之無愧的雄兵天花板,如今即將出徵北伐,消滅羌人的後秦政權。

自衣冠南渡以來,北府兵一共有三批。

最早的主帥是江州刺史郗鑑,而後是冠軍將軍謝玄,最後是劉裕。

三批北府兵之間毫無關聯,人員構成也全然不同,每次都是全新的重建。

只是因為都誕生於京口,所以皆以「北府」稱之。

京口是劉裕的出生地,也是南渡之後盤踞了最多流民的地方。

這裡距離北方最近,對北方故鄉的眷戀讓流民們在抵達京口之後,就不願意再繼續往下走。

於是,他們在這裡紮根。

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隔江遙望故土,等待著魂歸故鄉的那一日。

但最終等來的,終究只是一次次的失望罷了。

祖逖從這裡北伐,中流擊水,誓滅諸胡;庾亮在這裡折箭為誓,不滅胡虜不歸返;桓溫從這裡出發,連戰連捷,卻惜敗於枋頭,終成一聲「樹猶如此」的嘆息;謝玄在這裡練兵,淝水之戰大勝,後來卻於無盡淒涼中遙望北國,含恨逝世。

一座京口城,埋葬了古往今來,無數有志於北伐、收復失地的英傑。

千古多少事,皆付長江滾滾流。

如果將時間線拉得更長,許多年後,辛棄疾也曾來到這裡登上北固亭,憑欄遠眺,慨嘆神州陸沉。

這裡,是宗澤的埋骨之地,英雄垂死尚三呼。

這裡,是文天祥從元廷脫逃之後,招募義師起兵抗元的起始地。

這裡,也是鄭成功北伐南京、張煌言三入長江的最重要據點,見證了漢家英傑飛蛾撲火般的最後一搏。

漫長的千年歲月,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京口北伐,抗擊胡虜。

他們都曾奮起抗爭過,但最後,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唯有一次機會,曾經無限接近成功,甚至已經將漢人的旗幟插在了長安城的土地上。

那就是義熙十二年的劉裕,和他的京口北府兵。

……

劉裕正在招呼北府眾人,準備出征之前來個大合影:“都過來拍照。”

一旁,檀道濟、王鎮惡、謝晦、沈林子、沈慶之等一群青年將領都覺得很有意思,一擁而上,紛紛擠入了鏡頭,圍在劉裕身邊吵吵鬧鬧:

“我今天要挨著主公站,你快讓開!”

“明明是我先來的,你如此蠻不講理,還想打一架不成?”

“林子,鏡頭給我吧,我吃苦受累一點沒關係,主動替大家分憂!”

“你小子一拿到鏡頭,直接就切成了你和主公的單獨合影頁面,請問是何居心?”

“夭壽啦,阿和啥時候不聲不響擠到前面去的,快抓住他!”

霎時間,幾人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有大打出手的趨勢。

期間,不少面目猙獰的照片都被髮在了評論區,萬朝觀眾看得目瞪口呆。

不是,你們這麼鬧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