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心外無物,這觀點有點唯心論了。王陽明提出的“心外無物”這一觀點,強調內心世界的至上性和決定性,認為物質世界只是內心世界的反映和延伸。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種觀點確實過分強調了內心的主觀性,而忽視了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和獨立性。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它有著自己的規律和特點,並不完全受人的主觀意識所左右。人們透過感知和認知來理解和把握物質世界,但這種理解和把握是建立在物質世界本身的客觀存在和特性的基礎上的。然而,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心外無物”這一觀點的價值和意義。從另一方面來看,它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意識的重要性。人的內心世界是豐富而複雜的,它可以透過感知、思考和體驗等方式來影響和改變外界。在某種程度上,人們的內心世界確實能夠塑造和影響他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物質世界。我們應該以一種辯證和全面的態度來看待“心外無物”這一觀點。既要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和獨立性,也要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意識的作用。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用心去感知、思考和體驗,同時也要尊重客觀世界的規律和特點,不斷追求真理和智慧。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4)讀這本書,和精神分裂小說《24個比利》能夠有聯想。24個比利的24個特長型人格的能力也都是看書、上課習得的。王陽明鑽研軍事、探索理學、浸染佛道、苦攻辭章,他是應用心理學大師,懂人性,會治理,會調查研究。應該也熟讀孫子兵法,知道系統思維,不打無準備之仗。無論自己多麼優秀,還強調“用心”。可以理解為,一個十項全能、基本沒有死角還特別謙虛、努力的一個“六邊形戰士”,把對手打敗了,然後來一句“你看良知厲害不?”。
(5)朱熹、陸九淵、王陽明,都有對的地方,也都有不對的地方。用灑家的說法就是沒有做到“不執”。朱熹講格物致知,很好,去萬事萬物研究道理,但是太糾結於探尋所有之理。陸九淵講心內有理,不太重實踐。王陽明講心即理、事上練,但是把心即理太絕對化了。而且他們太糾結於“天理”、“聖人”,朱熹也會格自然科學之理,王陽明基本上所謂的理就是在在倫理學內轉圈圈。他絕對化心即理,證明個夾逼定理試試。
(6)關於王陽明的心學,感覺有點唯心,有點絕對,不是真理,但是好用。就像《天龍八部》裡面大師鳩摩智用逍遙派小無相功催動少林七十二絕技,雖然不是少林正宗,但是畢竟是多、快、好、省。對於“不較真”、“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同志,心學確實能夠成為實用之學。
(7)做聖人有點虛,橫渠四句高屋建瓴。但是讀完以後,自己總結了一句“無可無不可”,記住了四句“無對無錯心之體,有對有錯意之動,知對知錯是價值觀,為對去錯是格物”。四句教挺好的。
(8)為什麼不幸福,因為我們和外物產生了對立,總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外物,外物反過來咬你。狗咬狗,一嘴毛!我們常常會遭遇種種不如意的情境,這些情境往往源於我們與外部環境或事物的不和諧關係。當我們試圖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外物時,往往容易忽略它們本身的特性和價值,只看到它們與我們期望的不符之處。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使得我們難以真正理解和接納外界,進而產生了對立和矛盾。對立的存在,使得我們的內心充滿了焦慮和不安。我們總是擔心外物無法滿足我們的期望,或者擔心自己的標準被外界所否定。這種擔憂和不安,不僅影響了我們的情緒狀態,也阻礙了我們對幸福的追求。我們要認識到,幸福並非來自於外界的滿足,而是源於內心的平靜和滿足。當我們不再依賴外物來定義自己的幸福時,就能真正體驗到內心的寧靜和喜悅。
創作日誌:今天還在揚州,天氣算是比較好的一天。這是創作的第11篇文章,第10章。寫完本書以後,也就達到2萬字,符合申請簽約的條件了。11天按照一天一篇的速度,堅持下來了,每天的創作字數,也從1000字過渡到了2000字。反思一下,字數上來了,但是思想方面可能沒有完全跟上,存在文字沒有以前凝練的感覺,後面還是要注意。突然感覺到,這個世界,長的醜的人還是普遍存在的。有些男人,長的像豬一樣,也能找到物件,不知道有些女人是怎麼忍受和豬共枕而眠的。雖然顏值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人活一世,感覺還是要和賞心悅目的人在一起才巴適。
最近文章,都在平臺正常推送,昨天文章2000多字,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