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3章 精神生活豐裕的年代

來工地以前,上河工被村裡人傳得妖魔化了,來到以後張漢東才發現河工其實沒有他想象中恐怖,

參加勞動的都是年輕人,雖說個個滿身是土頭髮瘋長髒兮兮的,可大家精神面貌都不錯,畢竟在生產隊參加勞動,並不比河工輕鬆,往往還吃不飽,在這裡卻能吃到兩稀一干每天三頓飯。

據張青松說大灶早晚粥鍋裡大多放山芋、胡蘿蔔或山芋幹,偶爾也有面疙瘩,省糧又不易餓。糧以麵粉為主,也有大麥糝子、大小麥麵粉等,比很多人在家吃的還要好。

至於中午那頓乾的,各個生產隊都會想辦法保證,有時候還會有魚有肉,大家除了勞動完全不擔心吃飯問題,這讓年輕人很快樂。

張漢東最擔心的有人欺負大黑,這種事可能有,但不會太過分。

大黑身上有把子力氣,幹活從不偷懶,村裡人都想跟他搭夥幹活。

伙食上,張慶山雖然從不偏向他,但能做到公正就夠了。

張青松比張慶山那個親叔叔要靠譜多了,張慶山除了想讓他把乾糧貢獻給集體之外,家裡的老人孩子一句話都沒問。

張青松接過張漢東遞過來的煙,沒捨得抽放在耳朵上,拿起自己的菸袋準備裝菸葉。

張漢東干脆把剩下的大半包都塞給他,兩人不熟他有些不好意思,張漢東說:“我沒有煙癮,平時只是抽著玩的。”

“那我就不跟你客氣了。”他說著又把耳朵上的那根拿下來,小心翼翼放進煙盒裡,重新拿起了大煙袋,見張漢東愣愣看著他,他說:“等哪天開動員會,到時候我再拿出來饞死他們。”

於是張漢東就笑了。

工地離公社帶工的連部不遠,連部大喇叭為鼓舞群眾戰天鬥地計程車氣,正在播泗州戲《喝面葉》選段,

老演員唱道:“大路上來了我陳世鐸,一去趕會三天多,提起來東莊上唱的那臺戲喲,有幾個唱的還真不錯,頭一天唱的“三國戲”,趙子龍大戰那《長坂坡》;第二天唱的《七月七》,牛郎織女會天河......”

張漢東指著大喇叭說:“公社還挺關心大家的。”

張青松說:“那可不,縣裡和公社領導來看望大家的時候,還會帶來宰好的豬肉、羊肉,只要他們來工地就像過節一樣熱鬧,放工也早,大家興高采烈地圍著放在地上的肉盆,你一塊他一塊,肉盆很快見了底,辛苦歸辛苦,可知道領導也關心咱們,心裡向抹了蜜糖一樣甜。”

“日子會慢慢變好的,對吧。”累是一定的,但是這個時代的人精神生活比幾十年後要豐富得多。

張青松說:“你和以前不一樣了,今天大家都說,你這次來,就像公社領導來一樣,人人都能吃上一塊肉。”

張漢東忽然有些內疚起來。

張青松看著光鮮的張漢東,心態很難適應過來,從前他們家在村裡是墊底的存在,現在騎著腳踏車,穿著新衣裳,又是燒雞又是燒餅的,這才多久沒見就變得高不可攀。

而且跟他說話的時候,經常會忘記他的年齡,錯把他當成同齡人,他長長抽了口老菸袋問:“家裡都還好吧?”

“叔,都好,村裡也有人照看。”在艱難的時刻,大家互相幫助,正是這種可貴的精神支撐民族的發展。

我國五千年曆史都是小農經濟主導,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所以全國的山川河流從沒像這個時代大刀闊斧地治理過,瘀堵現象非常嚴重,年年水災氾濫,歷來的大饑荒,百分之八十與水有關,旱時赤地千里,澇時一片汪洋。

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水利工程建設,本質上還是為農業服務,農民自身也受益者。

張漢東見河道上偶爾也有賣吃食的農民,當著張青松的面,掏出五十塊遞到大黑手上說:“哥,這錢你拿著,哪天沒吃飽就去買點吃的。”

張青松見他一把拿出這麼多錢,眼睛都直了,對他的來歷更琢磨不透。

大黑拼命擺手,要他拿回去,張漢東硬塞進他衣兜裡。

一個穿著紅棉襖梳著大辮子的姑娘走過來叫大黑說:“張大黑,我到處找你原來你在這呢,哼,你答應我放工帶我去你的窩棚玩的,是不是都忘了。”

大黑聽了臉居然變得通紅,又指著張漢東的說了句話,大辮子姑娘居然聽懂了臉比大黑還要紅,對張漢東扭扭捏捏地說:“原來你就是張大黑的兄弟呀,你來看他了,你們聊吧我走了。”

她說著眼睛掃向大黑,大黑像根木頭一樣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