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沒有多少人敢於質疑這套理論。

可是王守仁開始懷疑了,這源於一件事情的發生。

弘治十四年(1501),王守仁調到了刑部(司法部),當時全國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大案要案頻發,他便從此遠離了辦公室的坐班生活,開始到全國各地出差審案。

但是審案之餘,王大人還有一個愛好,那就是四處登山逛廟找和尚道士聊天,因為他“格”來“格”去,總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讀佛經道書,想找點靈感。

不久之後,他到了杭州,在這裡的一所寺廟中,他見到了一位禪師。

據廟中的人介紹,這位禪師長期參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經悟透生死,看破紅塵,是各方僧人爭相請教的物件。

王守仁即刻拜見了禪師,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啟示。

可是他失望了,這位禪師似乎沒有什麼特別,只是與他談論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經禪理,他慢慢地失去了興趣。而禪師也漸漸無言,雙方陷入了沉默。

在這漫長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個念頭。

他開口發問,打破了沉寂。

“有家嗎?”

禪師睜開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親尚在。”

“你想她嗎?”

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即刻的回應,空蕩蕩的廟堂又恢復了寂靜,只剩下了窗外凌厲的風聲。

良久之後,一聲感嘆終於響起:

“怎能不想啊!”

然後禪師緩緩地低下了頭,在他看來,自己的這個回答並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來,看著眼前這個慚愧的人,嚴肅地說道:

“想念自己的母親,沒有什麼好羞愧的,這是人的本性啊!”

聽到這句話的禪師並沒有回應,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他莊重地向王守仁行禮,告辭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裝,捨棄禪師的身份,還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親。

寺廟的主持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個上門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禪師勸回了家,要讓他再待上幾天,只怕自己這裡就要關門了,便連忙把王大人請出了廟門。

王守仁並不生氣,因為在這裡,他終於領悟了一條人世間的真理:

無論何時,何地,有何種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會被泯滅的,它將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間。

轉折

正是從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識到:朱熹可能是錯的。

他開始明白,將天理和人心分開是不對的,人雖然有著種種的慾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強行用所謂的天理來壓制絕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王守仁並不知道,經過十幾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經在無意識中突破了朱聖人的體系,正向著自己那宏偉光輝的目標大踏步地前進。

可要想走到這條聖賢之路的終點,他還必須找到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疑團的答案——“理”。

雖然他不贊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慾”,也不認可人心和天理的分離,但“理”畢竟還是存在的,只有找到這個神秘的“理”,他才能徹底擊潰朱熹的體系,成就自己的聖賢之路。

可是“理”在哪裡呢?

這又不是豬肉排骨,上對門王屠戶那裡花幾文錢就能買到,奇珍異寶之類的雖然不容易搞到,但畢竟還有個盼頭。可這個“理”看不見摸不著,連個奮鬥方向都沒有,上哪兒找去?

於是唯一的方法只剩下了“格”。王守仁只能相信程頤老師的話了,今天“格”一個,明天“格”一個,相信總有一天能“格”出個結果的。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地過去,啥都沒有“格”出來,王守仁十分苦惱,他開始意識到可能是方法不對,可他也沒有別的法子,只能整日冥思苦想,但無論如何,他依然堅定地相信,只要堅持下去,是能夠成功的。

因為他隱約地感覺到,自己已經接近了那個最終疑團的謎底。

成功確實就要到來了,可是老天爺偏偏不做虧本買賣,在將真相透露給王守仁之前,它還要給他一次沉重的打擊,考驗他的承受能力,以確認他是否有足夠的資格來獲知這個最大的秘密。

這就是之前提到過的六部九卿上書事件,事實證明,哲學家王守仁先生不是一個只會整日空想漫談的人,他有著強烈的正義感和勇氣。南京的言官戴銑上書被廷杖,大家都上書去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