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5部分

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

張可久(約1270—1348後)字小山,慶元路(路治今浙江寧波)人。從他的作品來看,他早年與馬致遠、盧摯、貫雲石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又據《錄鬼簿》及其他零星記載,他曾做過負責地方稅務的“首領官”、桐廬典史等吏職,據說他在至正初已七十餘歲,尚為“崑山幕僚”(李祁《跋賀元忠遺墨卷後》)。而他的散曲裡,涉及較多的是隱居和遊蕩江湖的生活。所以,他的一生大約就是在時隱時仕、輾轉下僚中度過的。他自己所說的“半紙虛名,萬里修程”(《上小樓·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主要的活動地點,是江蘇、浙江一帶,也到過東南其他地區。

張可久專攻散曲,特別緻力於小令,他的《小山樂府》存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數九首,為元人留存散曲最富者,與喬吉並稱元散曲兩大家。在這些作品中,一部分流露他人生失意的不平,如《賣花聲·客況》所寫到的“十年落魄江濱客,幾度雷轟薦福碑,男兒未遇暗傷懷”;亦反映出人世的陰暗面,如《醉太平·無題》所寫到的“文章糊了盛錢囤,門庭改做迷魂陣,清廉貶入睡餛飩”。但更多的,是寫隱居生活的閒逸、對隱居生活的讚賞,和大量的山水風光的描摹,以及元曲中最常見的對男女風情的詠吟。

和喬吉一樣,張可久的散曲也是在整飭的形式中呈現清麗的格調,但也有些不同的地方。小山的為人似乎不像喬吉那樣敏感外露,他的曲中情調,頗有風流自賞的味道,而沒有喬吉那種落拓疏放,也沒有喬吉的幽悽;他的語言,不像喬吉那樣力求尖新別緻,除了少數作品,一般不使用俚俗語彙,而更多地融化詩詞語彙和意境,顯示簡淡清雅、委婉蘊藉的韻致。在所謂“以詞為曲”這一點上,他比喬吉更顯得突出。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