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軍事、文藝等多方面的問題。戰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的局面,不僅標誌了中國思想史、學術史上第一個輝煌時代,而且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在文學史上,先秦是中國文學從萌芽狀態到初步發展的階段。這個時期,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文學觀念,沒有區分文學與非文學的意識,也沒有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人。在先秦留存下來的文字著作中,只有一部分詩歌的文學性質比較明確。但在其產生、收集、整理、流傳的過程中,也受到非文學因素的影響,有時甚至並不當作文學作品來看待。詩歌以外的著作,就其本來性質而言,均非文學作品。但我們又要注意到,在文學史的開始階段,不僅許多文學因素、文學成分摻雜在各類文章之中,得以培育生長,而且語言表達的一般技巧的發展成熟,也對文學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總之,這個時代,文學同許多東西混雜在一起,我們既需要擴大研究的範圍,把許多哲學論文、歷史著作包容在先秦文學史中,又特別需要注意從文學的意義和價值尺度來看待和衡量它們。
一般認為,在人類早期生活中,文學不是單獨地出現而是同其他多種藝術形態結合在一起的。那麼,文藝是如何起源的呢?這又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過去有一種較為流行的理論,認為原始文藝起源於勞動。如果以“勞動創造了人本身”①為理由,這種說法當然可以成立:倘非勞動,人類本身就不可能形成,又何來人類的藝術?但從文藝產生的具體過程來看,則情況要複雜得多。例如在各地考古發掘中,常發現原始人類把貝殼、動物牙骨、小石片等鑽孔串聯,作為裝飾品佩戴,這顯然是原始藝術現象之一,但它與具體的生產勞動究竟有何聯絡呢?
……………………
①恩格斯語。《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頁。
應該說,文藝的起源問題,首先同文藝的性質有關,而文藝的性質,是人類情感的審美表現形式。當人們的生活情感不再僅僅用歡笑、哭泣、呼喊等簡單方式來發洩,而表現為具有美感的、因而也是具有感染力的形式時,就產生了最初的文藝現象。這裡面,情感和一定的形式都是很重要的。《淮南子·道應訓》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這一節文字常被用來簡單地證明“藝術起源於勞動”的道理。其實、真正從事過這一類勞動的人會懂得,這裡也有不同的情況。如果勞動者情緒很差,呼號聲僅僅起到整齊步伐的作用,是難以說有什麼藝術味道的;相反,如果勞動者的情緒強烈,其呼聲不僅有節奏,而且會有意加上高低抑揚的變化,那就有了相當的音樂美感,令過路人也會為之興奮。這種微妙的區別,正可說明生活實踐、審美需要在藝術產生中的共同作用。進一步說,情感絕不只是在勞動中產生的,在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各樣原始人類生活中,都有熱烈的情感活動,也都需要找到一定的能夠彼此理解、彼此感染的形式來表現。
最早的文學,大約就是那種與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歌謠。當然,其語言的內容必須豐富一些,否則不能成為“文學”。歌謠是在民眾日常生活中不斷產生的東西,自遠古到秦統一,其數量簡直無法估計;但歌謠又是隨時消失的東西,倘非有意儲存,也就不留痕跡。我國古書中記載了一些據稱是黃帝、堯、舜時代的歌謠,明顯是出於偽託。《易經》中也儲存了若干簡樸的類似歌謠的作品,有些學者認為它們產生於《詩經》以前。然而《易經》本身形成過程很長,其中各部分產生的年代頗難確定,而簡樸稚拙更不是推斷年代的直接根據,所以我們也難以恰當地從詩文的意義來討論這些歌謠。流傳至今而確實可信的歌謠,以《詩經》中作品為最早。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在藝術上已經比較成熟,不再具有原始的面目了。
《詩經》中作品產生於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的黃河流域(僅有小部分產生於漢水流域)。其中既有宮廷、官府的創作,也有經官方音樂機構收集整理的民間創作。總的說來,這些作品顯著地反映出黃河流域文化,尤其是周文化的特點,注重理智,幻想成分少,感情比較剋制,而道德色彩、政治色彩比較濃厚。
早期文學的另一重要領域是神話。這裡必須說明:從嚴格意義上說,神話並不直接等同於“文學”。神話是原始人類的綜合的意識形態,是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解釋,是他們的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體系,又是他們的願望的表達。在現代人看來十分荒誕的描述中,包含著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萬物關係、民族歷史、宗教觀念乃至各類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