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7部分

無那正黃昏。

郁達夫《雜評曼殊的作品》說:“他的詩是出於定庵的《己亥雜詩》,而又加上一脈清新的近代味的。”此所謂“近代味”,主要表現為抒寫感情的大膽坦然,和與此相應的語言的親切自然。蘇曼殊熟悉雪萊、拜倫的詩,他的愛情詩中無所忌諱的真誠放任,以及對女性的渴慕與讚美,融入了西洋浪漫主義詩歌的神韻。只是他不用新異的名詞概念,而在傳統形式中選出新鮮的氣息。在當時那種陳舊的思想壓迫開始被衝破卻又仍然很沉重的年代,渴望感情得到自由解放的青年,從他的熱烈、豔麗而又哀傷的詩歌情調中,感受到了心靈的共鳴。

………………………………………………

第二節 清後期的散文

清後期的散文,主要為兩大流派,一是由曾國藩所領導的承桐城派餘緒的“湘鄉派”,一是由梁啟超所提倡的“新文體”。前者在“古文”的傳統上求變化,後者則是一種以淺俗的文言寫成的恣張飛揚的文章體式,帶有向白話文靠攏的意味。但無論哪一派,都看重文章的實用功能,所以這一時期單純文藝性質的散文並不見發達。

曾國藩作為洋務派的領袖,並不是簡單的守舊人物。但在文化思想方面,他確是力圖透過發揚儒教義理來為清王朝重建穩定的秩序,倡導宋詩和桐城派古文,均有這方面的意義。王先謙曾說:“道光末造,士多高語周秦漢魏,薄清淡簡樸之文為不足為,梅郎中(曾亮)、曾文正(國藩)之倫,相與修道立教,惜抱(姚鼐)餘緒,賴以不墜。”(《續古文辭類纂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