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作用。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門性的論著,我們將在後面關於文學批評的專章中加以介紹。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曾封為陳王,死後諡“思”,故世稱陳思王。有《曹子建集》。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對當時及後代文學影響最大、後人多數評價最高的一個。

曹植自幼聰明,才華出眾,一度受到曹操的偏愛,因此引起他和曹丕圍繞繼承權的一場明爭暗奪。最終,由於曹植放縱不羈,缺乏政治家所需的成熟與老練,而歸於失敗。曹操死後,曹植受到曹丕的嚴厲迫害,他名為王侯,行動卻不得自由,動輒獲咎,如同囚徒。明帝曹叡繼位後,曹植的處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得不到信任,空懷壯志,無從施展,終於鬱郁而死。

曹植的生活和創作,可以公元二二○年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其前後期的作品,內容與風格均有明顯不同。曹植早年處於連年動亂之中,目睹了社會所遭到的巨大破壞,這必然給他的前期作品帶來深刻影響。雖然他的直接描繪社會亂離的詩歌只儲存了《送應氏》和《泰山樑甫行》二篇,仍然值得重視。其中《送應氏》尤為出色: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