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將希特勒的提議交給捷克人,要求希特勒給他發一份詳盡地闡述他的要求的備忘錄。他建議,一俟收到元首的備忘錄,他便動身回英國。
他們進行了二次會談。這想必是張伯倫回國之威脅所致。雙方同意,張伯倫於該晚前往德萊森旅館,一方面去取備忘錄,一方面去聽希特勒對此所作的解釋。會談於晚10時左右開始。由於參與會談的人數增多,會議是在一小飯廳內舉行的。漢德遜、寇克派特里克、裡賓特洛甫和威茲薩克等人,圍著希特勒和張伯倫成半圓形而坐,且坐得很隨便。備忘錄則由施密特翻譯。希特勒要求捷軍從地圖——該地圖系備忘錄的附件——上所示的地區撤出。撤軍將從9月26日開始,蘇臺德於28日正式割讓給德國。
“這是最後通牒!”張伯倫喊道,並舉雙手抗議。
“是一道命令!”喜歡炫耀其德語的漢德遜用德語附和道。張伯倫拒絕將這樣的一份檔案轉給捷克人。他說,且不談其內容,其語調就足以引起中立派的憤怒。他怒斥了希特勒,好像元首是他的一個不順從的閣僚似的。希特勒被迫處於守勢的時刻不多,而這是其中之一。接著在所提的日程問題上他又受到三位英國政治家的聯合攻擊,因為這份時間表給捷克人所留時間實在太短,無法從蘇臺德撤軍並移交蘇臺德。由於這份計劃既行不通又具有危險性,它有可能導致一場歐戰。
談判因此陷入僵局。此時,有位副官進來了,給元首帶來一份電報。元首草草看了一遍後,元首將它交給施密特。施密特將它大聲譯成英語:“貝奈斯透過電臺剛剛宣佈,捷克各武裝力量實行總動員。”
最終打破沉默的是希特勒:“即使發生了這一聞所未聞的挑釁”,希特勒用幾乎聽不見的聲音說,我當然仍將遵守諾言,在談判期間不反對捷克斯洛伐克——無論如何,張伯倫先生,在您在德國逗留期間,我不會這樣做。“這段話,因為是在心平氣和中說出的,所以好像有點使人糊塗;但元首接著說的話可就不可能被誤解了。他言簡意賅地說,捷克的總動員把一切問題解決了。張伯倫匆忙地指出,動員不外乎是個預防措施,不見得是進攻性措施;希特勒回答說,在他看來,總動員一事表明,捷克人無意放棄任何領土。張伯倫再次不同意此說。他辯論說,捷克人已原則同意辦臺德實行自治,他們不會自食其言,出爾反爾。
那麼,何故總動員?希特勒緊追不捨。
首相說,首先總動員的是德國嘛。
那你也叫它總動員?元首尖酸刻薄地反駁說。接著,他又再次進行威脅:這次危機不會長期拖延下去了。他引用一句日耳曼的古老的格言:“恐怖之目標甚於無目標之恐怖。”他說,那份最後通牒,代表了他最後那句話。
張伯倫說,既然如此,繼續談判便無意義了。“因為他親眼看見他為歐洲和平的一切希望已破滅,他將帶著沉重的心情返回英國。但是,他的良心是明如鏡的;為了和平,他已竭盡了全力。不幸的是,他並未在希特勒先生身上找到回聲。”
希特勒最怕的是張伯倫拂袖而去,所以,他便急忙向他保證,在談判期間,他決不會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此語有如一陣雷雨,使空氣變得清新。“為了讓您高興,張伯倫先生”,沉默片刻後,他說,“在日程問題上本人將作出一個讓步。我是很少向人讓步的,您是我作讓步的其中之一。我同意10月1日作為撤退的日期。”
在其他枝節問題上又談了一陣後,張伯倫答應將此最後通牒轉給捷克人。此時已是凌晨1時30分了,眾人只好休會。元首對首相為和平而奔波表示感謝,並向他保證,“捷克問題是他不得不在歐洲作的最後一個領土要求。”
張伯倫在稱心如意的“再見”聲中離開了德國。目擊他步出旅館大門的人們,並未在他臉上看出他有一絲一毫的不快之感。
(5)
在經過數小時必要的睡眠後,張伯倫飛返倫敦,並於次日召開內閣全體會議。他解釋道,如果想了解人們的行為,我們就必須瞭解其動機,看他們是如何思考的。希特勒先生“不會故意欺騙受他尊敬並一直與他談判的人”。假如這樣,他們“失去就兩國間存在的種種分歧與德國達成諒解的機會”,那將是個大悲劇。
當他沿著泰晤士河模擬德國轟炸機飛行路線返家時,他恐懼地說:“數以千計的家庭出現在機下。我問我自己:我們能為他們提供多少保護?我覺得,我們今天無力發動一場為了阻止爾後會出現的戰爭的戰爭。”
在內閣裡,他從未受到過如此巨大的阻力。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