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畫,那時沒有照相術,要留下一個人的容貌,不論是死是活,只有請人畫下來。世俗社會有這個需要,人們喜歡這個畫法,餬口就比較容易。如果學正宗文人畫,入門難,有成難,順應小天地的時俗更難,黃慎不具備那種學養,也沒有那份閒情。母親要他學畫是為了“存活”,是像她作女紅紡織一樣可以換飯吃,是一種謀生之道。然而這位母親畢竟是有識見的婦女,她知道,“寫真”畫工和文人畫家的地位大不一樣,即使是寫真畫工,修養不同,其出手的高低,雅俗妍媸的差異也十分明顯。因此她含淚對黃慎說:“兒為是良非得已,然吾聞此事非薰習詩書,有士夫氣韻,一面工伎倆耳,詎足親賢達,慰汝父九泉?”這給予黃慎的印象是深刻的。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16歲的黃慎別母離家,從師學畫。有一種說法是黃慎拜了同裡畫家上官周為師。上官周(1665年—?)字文佐,號竹莊,福建長汀人。一生沒有做過官,以詩畫著稱。所作山水墨韻生動,人物瀟灑傳神,於唐寅、仇英外別樹一幟。還善畫木刻版畫稿本,《南巡盛典圖》、《八旬萬壽盛典圖》中的部分人物即出於他之手。後來刊刻有《晚笑堂畫傳》,描繪周至明代120位名人,形象眾多,刻畫細膩。他是當時有聲望的人物畫家。但從種種跡象看來,黃慎並沒有直接從他學過畫,也沒有條件從他學畫,黃慎師事的是普通畫工,最多是摹仿過上官周的作品並從中得到啟發的私淑弟子而已。這樣學了年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