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07?為宜。
②轉引自鄭拙廬《石濤研究》,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年版。
③見孔尚任《湖海集》卷十三。
④康熙二次南巡經過揚州情形,《康熙起居注》記之甚詳。康熙接見石濤情況,石濤詩畫中,有明確記述。
⑤當日揚州北湖遺民情形,孫靜庵《明遺民錄》收羅具體,可以參看。
⑥石濤《畫語錄》的影響,石濤作品與“四王”作品的差別,潘天壽先生有精到論述。可參看葉尚青《潘天壽論畫筆錄》。
⑦個園及片石山房,目前均已修復。個園及片石山房所在的何園,均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朱江先生《揚州園林品賞錄》(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對這兩處園林及已毀之萬石園的藝術風格,均有描述。
⑧見郭熙《林泉高致》。
⑨大滌堂在揚州城西大東門一帶。具體地理位置,文物管理部門正在查證中。
附:清·李驎《大滌子傳》
嗟乎,古之所謂詩若文者創自我也,今之所謂詩若文者剽賊而已!其於書畫亦然。不能自出己意,動輒規模前之能者,此庸碌人所為耳,而奇士必不然也。然奇士世不一見也。予素奇大滌子,而大滌子亦知予欲以其生平託予傳。或告以東陽有年少能文,大滌子笑曰:彼年少安能傳我哉!遂造予而請焉。予感其意,不辭而為之傳。曰:
大滌子者,原濟其名,字石濤,出自靖江王守謙之後。守謙,高皇帝(朱元璋)之從孫也,洪武三年封靖江王,國於桂林。傳之明季聲京失守,王亨嘉以唐藩(朱聿鍵)序不當立,不受詔。兩廣總制丁魁楚檄思恩參將陳邦傳率兵攻破之,執至閩,廢為庶人,幽死。是時大滌子生始二歲,為宮中僕臣負出,逃至武昌,剃髮為僧。年十歲,即好聚古書,然不知讀。或語之曰:“不讀,聚奚為?”始稍稍取而讀之。暇即臨古法帖,而心尤喜顏魯公。或曰:“何不學董文敏,時所好也!”即改而學董,然心不甚喜。又學畫山水人物及花卉翎毛。楚人往往稱之。既而從武昌道荊門,過洞庭,經長沙,至衡陽而反。懷奇負氣,遇不平事,輒為排解;得錢即散去,無所蓄。居久之,又從武昌之越中,由越中之宣城。施愚山、吳晴巖、梅淵公、耦長諸名士一見奇之。時宣城有書畫社,招人相與唱和。闢黃檗道場於敬亭之廣教寺而居焉。每自稱為小乘客。是時年三十矣。得古人法帖,縱觀之,於東坡醜字法有所悟,遂棄董不學,冥心屏慮,上溯晉魏,以至秦漢,與古為徒。既又率其緇侶遊歙之黃山、攀接引松,過獨木橋,觀始信峰,居逾月,始於茫茫雲海中得一見之,奇松怪石,千變萬殊,如鬼神不可端倪,狂喜大叫,而畫以益進。時徽守曹某好奇士也,聞其在山中,以書來丐畫,匹紙七十二幅,幅圖一峰,笑而許之。圖成,每幅各彷彿一宋元名家。而筆無定姿,倏濃倏澹,要皆自出己意為之,神到筆隨,與古人不謀而合者也。時又畫一橫卷,為十六尊者像,梅淵公稱其可敵李伯時,鐫“前有龍眠”之章,贈之。此卷後為人竊去,忽忽不樂、口若喑者幾三載雲。在敬亭住十有五年,將行,先數日,洞開其寢室,授書廚鑰於素相往來者,盡生平所蓄書畫古玩器,任其取去。孤身至秦淮,養疾長幹寺山上,危坐一龕。龕南向,自題曰:“壁立一枝”。金陵之人日造焉,皆閉目拒之。惟隱者張南村至,則出龕與之談,間並驢走鐘山,稽首於孝陵松樹下。其時自號“苦瓜和尚”,又號“清湘陳人”。住九年,復渡江而北,至燕京,覲天壽諸陵。留四年,南還,棲息於揚之大東門外,臨水結屋數椽,自題曰“大滌堂”。而“大滌子”之號因此稱焉。一日,自畫竹一枝於庭,題絕句其旁曰:“未許輕栽種,凌雲拔地根。試看雷震後,破壁長兒孫。”其詩奇峭驚人,有不可一世之概,大率類此。
大滌子嘗為予言:生平未讀書,天性粗直,不事修飾。比年,或稱“瞎尊者”,或稱“膏肓子”,或用“頭白依然不識字”之章,皆自道其實。又為予言:所作畫皆用作字法,佈置,或從行草,或從篆隸,疏密各有其體。又為予言:書畫皆以高古為骨,間以北苑、南宮,淹潤濟之,而蘭菊梅竹尤有獨得之妙。又為予言:平日多奇夢。嘗夢過一橋,遇洗菜女子,引入一大院觀畫,其奇變不可記。又夢登雨花臺,手掬六日吞之。而書畫每因之變,若神授然。又為予言:初得記莂,勇猛精進,願力甚弘,後見諸同輩多好名鮮實,恥與之傳,遂自託於不佛不老間。
嗟乎!韓昌黎送張道士詩曰:“臣有膽與氣,不忍死茅茨。又不媚笑語,不能伴兒嬉。乃著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