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這時,孔子站出來發表評論了,他指出晏子第一次的行為是可貴的,第二次就是沽名釣譽、愚弄百姓了。因為孔子認為,作為齊國的宰相,一年之後晏子應該已經在那條河上修好了一座橋,讓老百姓可以平安透過,並且再也不去想是誰的恩德,而晏子的這種重複的小善舉不過是婦人之仁,小恩小惠,對廣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於事無補,只是為他自己贏得了作為宰相個人不應該再獲得的名利。

孔子是個聖人,晏子是位名相,可是他們二人之間的相處卻總是不那麼融洽,這大概只能用那句話來解釋了——“道不同,不相為謀”。

第13章 孔子一生中的三大家庭不幸

大家都知道,“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乃人生三大不幸,殊不知,被後人譽為“千古一聖”的孔子幾乎與這三個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撞了個滿懷。

眾所周知,孔子是魯國的孔子,實際上,孔子的祖籍在宋國(都城在現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宋國是周武王分封給擁護周政權的商代貴族微子啟(商紂王的哥哥)的諸侯國,而孔子正是商代王室的後裔。

孔子的先祖因躲避政治迫害自宋國遷到魯國後,定居在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尼山附近)。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官居諏邑大夫,曾屢立戰功,以勇力聞名於諸侯。

據《孔子家語》記載,叔梁紇先娶了魯國人施氏之女為妻,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後來又娶了個妾,生了一個兒子叫孟皮,但孟皮身有殘疾,是個瘸子。按照當時社會的要求,這樣的兒子是不能“繼嗣”的。因此,晚年的叔梁紇又娶了年輕的顏徵在為妻。

公元前551年,顏徵在為叔梁紇生下了孔子,但不幸的是,孔子三歲時年老的叔梁紇就去世了,葬於曲阜防山,孔子從此跟隨母親過上了艱苦貧困的生活。但孔子的悽苦命運並未到此為止,大約在他十七歲時,母親顏徵在也因病逝世離他而去,把他獨自一人留在了諸侯爭霸、戰火紛飛的人世間。

十九歲那年,獨自生活了兩年的孔子成婚了,他的新婚妻子是宋國人,複姓亓官。第二年,亓官氏為孔子生下一子,當時的國君魯昭公送來鯉魚表示祝賀,於是,孔子給兒子起名叫孔鯉,字伯魚。

可惜的是,亓官氏並非孔子真正的知己。當初選擇孔子做丈夫是看中了他哪一點,亓官氏自己沒有表白過,我們當然只能根據後來的事實進行猜測。也許她那時認為孔子遲早能夠出人頭地,所以才毅然決然地嫁給了父母雙亡、孤身一人、無依無靠的孔子,但孔子實在不是那種官場混混式的人物,等她發現並確認這一點時,她已經跟著孔子吃了好多年的苦了。當亓官氏對孔子青雲直上的信念終於破滅之後,這種苦日子她便過不下去了,於是她最終選擇了離開。

如果說孔子中年喪偶,那自然是不正確的,可是,亓官氏的離開對於孔子來說其打擊之重應該不亞於中年喪妻,傷心失望至極的孔老夫子大概也只能痛心而無奈地對兒女感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她去吧!”

公元前483年,周遊列國卻無所建樹的孔子回到了魯國,此時他已是六十九歲的老人了。孔子雖然仍有心從政,卻依然不被任用,只得繼續從事教書育人和整理文獻的工作。

就在這一年,孔子遭遇了人生中另一個莫大的不幸——他的兒子孔鯉先他而去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並不會因為孔子是聖人先哲而有所減輕,因為他畢竟不是出離紅塵、斷卻六根的僧人啊!

四年之後,即公元前479年,偉大而不幸的孔子在魯國病逝,葬於魯城北。雖然孔子生前並沒能逃脫普通人可能遭遇的人生之不幸,但他卻在身後超越了普通人的普通,成了萬世師表,千古一聖。

第14章 雍城南門的那根木頭

——大秦崛起啟示錄

公元前359年,秦國國都雍城南門豎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就在這根木頭立下的那一刻,中國歷史上許多事件的伏筆已經悄無聲息地埋在了雍城那歷經風霜、堅實厚重的肥沃黃土之中。

戰國中前期,在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中,位於關西的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後。與之相鄰的魏國就遠比秦國強大,並且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土地。

秦孝公即位後下決心發奮圖強,趕超關東諸國,他知道對於國家的發展崛起來說最重要的是人才,就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還是外國人,誰要是有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就賞賜他高官厚祿。”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