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95部分

起來

新地設計方案的最大問題仍然是發動機。任何一種戰機的設計基礎都是發動機。有什麼樣的發動機,就有什麼樣的戰機。這個設計思路是不可能有任何改變地,任何工程師都明白這個道理,必須要首先確定新的發動機,只有在確定了新的發動機之後。才能夠確定戰鬥機的總體設計方案。可問題是,不管是提供給“隼”的“風16”,還是“金鷹”的“風18”在輸出功率方面都無法滿足要求。當時,有人提出過用重型轟炸機上使用的“風17”,可轟炸機使用的發動機在很多方面都與戰鬥機的不一樣,光是發動機的改進問題就足以讓哈飛頭痛了。

轉折出現在25年7月份,沈飛地為其下一代戰鬥機研製的“風20”發動機基本上完成了設計,而哈飛當時也得到了兩臺樣機,隨即“遊隼”團隊就確定用“風20”作為新式戰鬥機的動力系統。並且在此基礎上開始了全面設計工作。

“風20”的輸出功率不比“金鷹”用的“風18”大多少,仍然為22缸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2400馬力。而該發動機最大的特點是,其總重量比“風18”輕了兩成以上,而且其機械式增壓系統是重新設計地,在5000米高度上的輸出功率只比海平面上少150馬力。即使到了9500米的高度,其輸出功率也能夠達到1800馬力。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果,而且以“風20”核心為基礎研製的“風21”發動機是下一代轟炸機的基本動力。

實際上,海軍對發動機的高空效能並不是很重視,在實戰中,海軍的戰鬥機多半是在5000米以下的高度上作戰地,很少有戰鬥機會飛到5000米以上的高空與敵機戰鬥,特別是艦載戰鬥機,更是主要集中在中低空活動。因此發動機地低空與中空效能才是最重要的。而沈飛搞的“風20”確實有點走偏門,可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重量輕。而且修改了汽缸的佈局,減小了受風面積,這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了。對飛機設計師來說,更小的受風面積,可以讓設計師能夠更周到的考慮到戰機的氣動佈局,而不是僅僅在動力上做文章,而無法像陸航那樣用更優秀的氣動佈局來彌補效能上的不足。從這一點上來看,正是“風20”的誕生,最終催生了帝國海軍最先進的活塞式戰鬥機。

“遊隼”的全面設計工作在26年初就完成了。此時“金鷹”的修改設計工作也完成,而且海軍已經下達了訂單。顯然,“遊隼”的速度仍然慢了一步,沒有能夠在海軍安排26年訂單的時候完成全部的設計工作,錯過了在26年投產的機會。“金鷹”在裝備部隊之後受到了不少的好評,直到26年中,也就是顏國忠準備攻打澳洲的時候,P…51D首次出現在了太平洋戰場上,到此時,帝國海軍才發現,美國人搞出了效能更好的戰鬥機,“金鷹”很難在效能上壓倒P…51D。結果,在26年6月初,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直接與哈飛聯絡,要求哈飛在26年底之前必須完成“遊隼”的設計。

這實際上就是海軍已經開始考慮訂購“遊隼”了,收到這一訊息的哈飛,以及“遊隼”團隊自然喜出望外,他們差點就因為錯過了26年初的機會而放棄了“遊隼”,真可謂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最後的關頭,敵人的先進戰鬥機拉了“遊隼”一把,讓這種命運坎坷的戰鬥機終於走上了最後成熟的道路。

哈飛在七月底就把具體的設計指標交給了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當時顏國忠給談仁皓他們的就是這份檔案的副本。而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將設計指標發到戰區司令部,主要就是讓戰區司令部的負責人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確實是否要對其設計效能做出修改,這樣才能讓哈飛在完善設計的時候儘量照顧到戰場上的要求。當然,新式戰鬥機的設計指標肯定是絕密的,至少在“遊隼”正式投產與列裝之前,海軍不會公佈其設計細節,以避免敵人針對性的設計出更好的戰鬥機。

在這份設計指標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最大速度,“遊隼”的設計最大速度將達到420節!而就談仁皓所知,P…51系列的最新改進型的速度在如節左右,而美國海軍航空兵新裝備的F4U的速度還不到如節。最初,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也只要求“遊隼”達到400節,成為帝國海軍第一種“400”型戰鬥機,如果有必要,以後還可以繼續提高,可從一開始,哈飛就將目標定為了420節,保證在服役的時候全面領先敵人的所有戰鬥機。

可以說,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設計計劃,連談仁皓都不敢相信“遊隼”能夠達到這個速度。就談仁皓所知,德國人正在搞的一種採用了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