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中的辦公室。這是佈置簡樸實用的一個房間,牆壁由於年代久而發黑,到了夏天泛潮,牆腳會轉圈出現鹼花,直到我因為修房子挨批評那次,才在牆上噴了漿,把鋪磚地變成木板地,使整個辦公室顯得亮堂些。這個辦公室裡有塊舊地毯,其他臥室等房間都沒有地毯。總理說辦公室裡接待客人多,鋪塊地毯可以大家共同享受,所以同意了。
辦公室正中,靠牆立個自制的木架子,鋪著解放前使用的一塊舊毯子,上面擺放著毛主席像,是石膏作的半身像。兩邊靠牆是書架,主要是馬恩列斯著作及毛澤東選集。另外就是辭源辭海之類工具書多。
總理的辦公桌四面不靠牆,是解放前那種兩面抽屜的辦公桌。開始為他配置的是一把轉椅,他坐不習慣,改換成沙發椅,是解放初期最多見的那種燈芯絨布面的彈簧軟坐椅,現如今,這種老式坐椅在各地都不易見到了。除了這張辦公桌,還有一張不帶抽屜的長條桌,鋪塊綠呢子布,每邊四個凳子,兩頭還各有一個凳,共十個硬木凳。總理常在此召集副總理或某些部長談話或開小會。
總理的辦公桌上整天整月整年地堆滿待審批的檔案,只剩下坐椅前不大一方小桌面供他批閱檔案用。這一方小桌面除有筆墨之類辦公用具外,還有檯曆,還有三件“寶”,就是袖套、老花鏡和清涼油。
總理曾經感嘆他的這間辦公室不如在延安辦公的窯洞。延安的窯洞是冬暖夏涼,總理的“第三辦公室”相反。天越熱,屋裡也越熱;天越冷,屋裡也越冷。
那時沒有空調,夏天只有一個小電扇,天熱得止不住汗,手臂溼得沾紙,便在電扇前放盆涼水或放盆冰塊,算是我們土法制作的“空調器。”冬天我們就怕刮西北風,一刮起來,“第三辦公室”就冷得沒法呆,手凍僵了寫不成字。這時,總理就會抱起檔案轉移到“第一辦公室”,因為廁所沒有朝西北方向的窗子,溫度。相對高一些。
總理每天走到辦公桌前,第一件事是仔細戴好袖套。那是和工廠工人常用的工作袖套完全一樣,藍粗布縫成筒,兩邊有鬆緊。帶。這樣可以保護衣袖不要磨破不要弄髒。他一邊戴袖套,一邊俯身,眯細眼看看臺歷上所記錄的一天活動安排。
戴好袖套,總理便坐下來,一手將老花鏡往鼻樑上架,另一隻手已經去搬檔案,在“第三辦公室”裡的辦公就開始了。
每天最大量的辦公,特別是批閱檔案,主要是在“第三辦公室”完成。從總理辦公開始,我們這些秘書也都跟著運轉,跟著忙起來;隨時準備總理叫去提問,隨時把手中較重要的檔案送去,隨時把情況報告上去。
一般情況下,總理白天的活動“節目”多,要開會、作報告、接待外賓、視察等等,所以在“第三辦公室”坐下來的時間不多,也不會長。“第三辦公室”真正緊張熱鬧是在晚間10點鐘以後,總理結束了在外面的活動,匆匆趕回西花廳。汽車停在外院,他一邊清嗓一邊走進第三辦公室。
聽到清嗓聲時,我們秘書們已經紛紛朝第三辦公室聚集,人人手頭一堆檔案、電報、材料,都是總理外出活動這段時間報來的國內外大事,急等批示。總理當年搞地下工作,用咳聲作暗號來叫門,久而久之養成了習慣,進任何門之前,都要條件反射似地清清嗓,咳幾聲。於是,這聲音就成了我們上班的“鈴聲”,聽到這聲音我們就知道總理回來了,就往第三辦公室聚。
總理跨進辦公室門,習慣動作是目光繞屋一掃,看見來的秘書多,滿屋晃來晃去,就知道今天的事一定多。我多次觀察過,即便疲勞到家,只要眼前晃動的人影多,他肯定是深吸一口氣,然後猛地從鼻孔裡噴出,雙肩同時用力地向下一頓,精神立刻振作起來:“給我泡杯濃茶1”
這幾乎都成了慣例,看見我們秘書就要濃茶,就興奮。鄧大姐曾不止一次對我們說:“總理有個脾氣你們不知道,他一看你們秘書呵就興奮,就控制不住自己;眼前人影一晃,他就靜不下來。你們能不能只留值班秘書,有檔案的留下來,交持給值班秘書,總理一看人少了,就可以鬆弛點。”
我們儘量照大姐說的辦,但有些事非口頭彙報不行,人往往還是少不到哪裡去。
這個時間總理的辦公有幾個特點。
首先是亢奮,帶著一種燃燒的力量;使整個第三辦公室熱氣騰騰,但有時也會灼疼你。特別是在辦公剛一開始時,先報的都是大事急事,常常聽到總理急切的聲音:
“電報什麼時候收到的?”
“中午。”
“為什麼現在才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