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貶得一塌糊塗豈不是糟踏自己嗎,可又不能說好,想了想說:“為編寫此書我確實下了一番功夫,翻閱史料,查對典籍,每寫一篇文章都是字斟句酌,此書不是哪一人之功,是相府眾多門客多年智慧的結晶。但是,若說此書語句凝鍊到不能增刪一字的程度那是吹牛,我認為文信侯這樣大肆吹捧此書是另有用意的,目的在書外。”
嬴政微微一愣,“哦,另有用意!李卿說說看,到底有何目的?”“大王是否聽說過吳起‘僨木賜爵’和商鞅‘移木賞金’的故事?”嬴政點點頭,魏文侯時,吳起被任命為西河太守,他待兵如子,令行禁止,信賞明罰。鎮守西河之初,秦國有一個烽火亭靠近魏國邊界,吳起想拔掉它,但又覺得不值得興師動眾去攻打,便心生一計把一個車轅放在城的北門外,下令說:誰能把它搬到南門賞給良田十畝。起初人們以為吳起在同士兵開玩笑,認為搬這麼一個車轅就能得到十畝良田太容易了,根本不可能。有一人報著試試的心理把車轅搬到南門,果然得到了十畝良田。過不久,吳起又把一擔石頭放在東門外,下令說:誰若把它挑到西門也賞良田十畝。這次人們爭先恐後去挑,吳起又按約定賞給挑者十畝良田。將士們知道吳起言必信行必果,賞罰分明,都願意為他驅使。吳起下令攻打秦國的烽火臺,誰先登上烽火臺賞良田百畝授大夫官職。士兵們奮勇向前,僅一個早晨就攻下了烽火臺。商鞅到秦國被孝公重用變法新政時,為了取信於民,他也效法吳起的做法,在咸陽城趕大集的日子於南城外豎起一個木杆,商鞅親自督坐在木杆旁邊宣令:誰能將此木搬到北門賞黃金十兩。眾人議論紛紛,有個青年人不顧眾人阻攔要把木杆扛到北門,卻被一個老者攔住了,認為這事有點蹊蹺,要麼搬杆的人被殺頭,要麼就是一場玩笑,傳說商紂王時代就有類似的事。商鞅見無人扛杆,又下令把賞金由十兩升到五十兩。這時,一箇中年人冒死試一試,把木杆扛到北門。商鞅乘車來到北門,親自賞給中年人五十兩黃金,還當眾把他讚揚一番。訊息很快由咸陽傳遍全國,眾人紛紛傳頌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此後不久,商鞅推行新法得到國人的支援。嬴政問道:“呂不韋效法二人,演出一個‘一字千金’的舉動也是為了表明他言必信行必果麼?”
李斯搖搖頭,“臣以為呂不韋這樣做有三個目的,其一,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功績,有和四公子爭勝之意,他是以商人出身效法文人學士的人生追求。立功、立言、立德,在呂不韋看來,他已經做了前二者。其二,呂不韋旨在國人中樹立個人的顯赫權威,千金誘人,字也容易增刪,但無人敢取。如果這兩個目的達到了,第三個用意也就順理成章了。呂不韋編纂此書的出發點除了顯名揚聲之外,就是用書中見解訓導大王,《呂氏春秋》完美無缺到不得增減一字,大王再不接受此書的見解勢必引起天下人非議,呂不韋是想從輿論上威逼大王向他俯首聽命。”嬴政聽完李斯的分析,惱怒地說:“哼,他愈是想露臉揚名,寡人愈是讓他疤眼照銅鏡自找難看!”果然如李斯探到的情報,沒過多久,整個咸陽城轟動起來,《呂氏春秋》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眾人爭相傳說著呂不韋“一字千金”的承諾。一摞摞書卷懸掛在咸陽東門,每天圍觀的人數以千計,都站在旁邊指指點點議論紛紛。那懸賞金也同時懸掛在書卷旁邊,儘管十分誘人卻沒有一人站出來提出修改意見。一晃多日過去了,仍然沒有人出來揭榜領賞。
呂不韋見目的達到,便擇定吉日筵請各國文人學士及秦國文武大臣到府上對《呂氏春秋》一書進行鑑賞。眾人都清楚呂不韋的用意,誰也不願意拂了這位權臣的興致給自己難看,幾乎眾口一詞恭維此書結構嚴謹,文字精當,語言優美,觀點新穎,見解深刻,涉及面廣,堪稱當代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宏宏鉅著,勝過三墳五典諸子百家之著述。
《呂氏春秋》雖是李斯等門客編著,呂不韋本人也確實下了一番功夫,從總體構想到篇章結構設計,包括文字潤色。全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三大部分,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每部分各分子篇,從不同角度,不同命題入手,有例證也有論說,結構整齊劃一,內容相互關聯,有一整套統一的治國方略,對未來大一統帝國提出了完整的構想。吸收諸子百家之長,摒棄眾人之短,總結了三皇五帝以來的為君之道及為臣之理。具體而言:《十二紀》,以春夏秋冬四季為序,每季各有孟、仲、季三紀。紀首即本月的月令。春主生,各篇都談論養生之道;夏主長,夏季各篇討論樹人、教化等生長壯大之事;秋主收,論述用兵用刑之道,提出用賢勝過用兵的卓越論點;冬主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