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大臣褚亮、郝瑗一個說降得,一個說降不得,弄得薛舉大皇帝莫衷一是,最終稀裡糊塗熬到駕崩。兒子薛仁果聽信“繳槍不殺”的宣傳投降唐朝,最終還是逃不了一死。
中國有句老話,叫“自古無不亡之國”,大帝國總有衰落、分崩離析的一天,皇帝也會從“只生一個好”突然變成“批發不講價”,您就算是個村長,保不齊也有穿黃袍、過皇帝癮的機會。當有人把黃袍子捧到您面前,向您渲染“要什麼有什麼”和“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風光自在時,您可千萬別想“劉邦不過是亭長,朱洪武才是個九夫長,老子比他家底厚實多了,他們行我憑啥不行”,腦袋一熱就上去—皇帝這臺階,上去容易,下來可就難了。
皇位的爭奪是天下最殘酷、最你死我活的一件事,勝利者不消說,失敗的就算投降,也絕不會有什麼好下場。褚亮在勸薛舉的時候,把“樂不思蜀”的劉阿斗當做“天子投降受寬大”的典型,他那待遇都算寬大,不寬大的您就想想吧:宋徽宗父子坐井觀天算是好的;南燕皇帝慕容超被俘處死那算抗拒從嚴;可後秦皇帝姚泓、後後梁皇帝蕭銑都是主動投降,卻難逃一死;跟唐朝爭天下的王世充,拿了李世民“坦白從寬”的保證投降,結果還是被唐朝想了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