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大漢一些個名門望族相對集中的地方。畢竟京畿地方內卷太嚴重了,所以出人才的地方反而多是這些環京畿帶。
而且這些地方的家族很多都是比京畿世家們還要老牌的,如潁川韓氏,他們家不就是韓王后裔不知道比京畿貴族們早發跡了多久。
但可惜,這些能追溯到春秋的老牌的家族卻並不是大漢的權力核心。
只因為他們也是大漢提防的一群人,而且在儒學的學習上也要比京畿貴族們晚了不少,所以反倒不如後者來得有權勢。
而在環京畿帶之外的外環上,卻是世族圈裡最下的一批,他們就是江東、兩淮、益州這些地方。
如江東四大家可以說在江東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可到了京都學術圈,也是和黔首出身的學生一起在門牆外聽課的貨色。
而至於如幽、並、涼、交這些地方,那就別提什麼圈了,他們在大漢的世家圈裡,幾與蠻夷等類,連上鄙視鏈都不配。
尹尚深為韋家子所言的世家圈層理論所著迷,覺得無怪乎他們韋家能在權力中心這麼久,其認識果然不是他們尹家能比的。
他厚辭卑讓,以兄長侍韋家子,最後也確實從韋家子這邊瞭解到了世家千年不衰的密辛。
韋家子告訴他,要想家族聲名不墜,最核心的就是要有家法。
這裡的家法不是家裡的法度,而是用以傳家的經學,只有家法造詣深厚,才能給家族奠定文化基礎。
只要家中子弟不丟了家法,那親族們當官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因為當官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資源,並不是停留在識文認字就行的,還必須要有自己的認識和思辨,如此才能開智。
以世家之有智去啟黔首之無智,前者領導後者不就是理所應當的嗎
而一旦為官後,就可以在地方上積累名聲,這些名聲不僅可以為自己前途開路,也能為家族積攢足夠的政治聲望。
而一旦有了一鄉,一縣,一郡之聲望,你家族就成型了。只要你把家族名氣打出去了,那無論是舉孝廉,還是人才門客投奔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一旦族人不斷出孝廉可為官,然後還有源源不斷的寒門子弟來投奔門下,那家族的聲望就會更隆。
而這兩個又是相互增益的,名氣越大,投奔的人就越多,出人才也就越多,也就越來越名氣大了,最後投奔得就更多了。
如是,一旦家族開始發跡起來,那就會進入一個發展的快車道。
這些密辛真的說出來其實也就是那麼一回事,但如果沒有人幫忙戳破這層窗戶紙,還真的就很少能自己想明白的。
這個世界總是有太多人是被表面所迷惑了,他們是明白權力怎麼運作的,卻絕少有人能自己領悟到權力為何就是這樣運作,而是以其他形式去運作的。
而這種認識上的差別往往就造就了兩個家族發展的高下。
現在,尹尚知道了這些密辛,也對未來家族重啟而有了藍圖規劃,那就是搞出他們尹氏自己的家法,為日後的萬丈之峰撒下這第一捧土。
所以,他閉門讀書,不理外界,但就在這一日,他的家門被一群人給撞開。
再然後,他就被人拖到了鄉社的公所。
在那裡,他被告知,他殺了趙獲。
趙獲
他是誰
一場小案子引出整場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