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應對,吾恐這一次,是你我之間最後一次見面呀。”
說完,兩人抱頭痛哭。
之後,趙岐匆匆離開,帶著天子的節度、黃鉞還有金根車踏上了西行之路。
也許再次回到驪山大營的趙岐並不知道,正是他在這件事上的左右逢迎,才讓事情陷入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當然,事情最後發展到這個地步,全部歸咎於趙岐,那也沒有必要。
實際上,趙岐本人的宣告非常不錯,其人處士守節素為關中人稱道,再加上嫉惡如仇、毀家報國的行為,可以當之無愧說一句直臣了。
但趙岐在江湖上能直,到了朝庭上,這變色龍的味道卻越來越濃厚了。
不過趙岐本人也不是無底線的妥協,他其實是有自己考量的。
那就是他對皇帝那邊表達強硬,是希望皇帝那邊能保持漢家的威儀,不要在和董卓的關係上一直處在退讓的一邊。
而他私下去跑到趙謙家裡表達虛弱的態度,其實是暗示趙謙在朝廷的時候多斧正斧正皇帝,在皇帝頭熱的時候,能在旁邊降降溫。
但命運的殘酷就是,好心卻在辦了壞事。
現實很快就給了趙岐一記大耳光,不僅泰山軍入關後勢如破竹,就是長安也在他離開後,爭鬥越發洶湧。
而且趙岐更不知道的是,就在他離開驪山大營回長安的時候,另外一處,也就是段煨所在的大帳,也迎來了一個陌生人。
那人正是負于禁所令,來驪山和段煨商談的史阿。
也正是這個疏漏,造成了後面整個局勢的崩壞。
……
在皇帝在前殿召開尹霍討論會的當日,一直固守在鄭縣的泰山軍忽然向著驪山方向出擊了。
彼時趙岐帶著所部三千吏士,於渭水南岸列陣迎敵。
在他們的東面,正是段煨所率領的八千涼州兵,就列在驪山腳下。
但誰也沒想到,趙岐這邊隊伍才列好,忽然就聽說前頭驪山的涼州兵已投降了。
大驚失色下,趙岐還想繼續堅守,但很快就被泰山軍一衝就破。
因未立壘,各軍紛紛潰退,亂兵一下子沖垮了陣型。
當時,趙岐不顧老邁之軀,向前方潰退下來的吏士叩頭,請求他們激發天良,為了漢室再拼一把。
但眾潰兵早就嚇破了膽子,連泰山軍的影子都沒看到就已經喪失了勇氣,所以皆不理會趙岐,向著南面一鬨而散。
趙岐獨木難支,只無奈能隨潰軍一併撤往了霸陵一帶,那裡還有兩萬的河東兵,可以繼續抵抗。
可等到下午時,他們退到了霸陵時,卻見這裡已空,一問才知道河東兵早就西行了。
這下子,趙岐絕望了,知道大漢再無機會,於是在霸陵旁的亭舍裡,吞金自盡了。
臨死前,他留下了一封手書,以別僚屬親友。
他要告訴歷史與後人,此戰不是罪不在他趙岐,而在段煨背叛朝廷,喪盡天良。
這些虛的話寫完後,趙岐才在最後留了一句真心話:
“此敗,大事皆去矣。”
臨死前的最後一句話,趙岐倒是看明白了。
而在趙岐死後沒多久,一直在後面追趕的于禁等人也終於趕到了霸陵。
本來還打算在此繼續打一仗的于禁,看到這裡河東兵已空,大喜對邊上低調的段煨問道:
“此地河東兵已盡,是否說明長安大亂了呢”
段煨之前已經將長安的方方面面都和于禁說了,但此刻還是頗為謹慎的回道:
“大帥,這是很大可能的。”
這下子于禁真的是快活了。
本來在他的計劃中,他就是來接應段煨的部隊的,甚至驪山他都沒準備打,因為他知道驪山後面還有兩萬的河東兵。
于禁深怕自己打草驚蛇了,把河東兵吸引到了他這裡,然後就不去長安了。
但誰知道,他們這邊只是剛接受段煨的部隊,就看到西面列陣的趙岐的部隊就原地崩潰了。
那還有什麼說的先追啊。
本來到了霸陵這邊,于禁也做好了戰鬥準備的,甚至故意壓下了行軍速度,好留足體能。
但誰知道,到了霸陵,趙岐自己自盡了,而河東兵是一個沒看見。
也就是說于禁這邊甚至一人都沒死,就一路殺到了霸陵,距離長安也就沒有十里路了。
而現在呢楊茂那一路現在還困在左馮翊呢你說這運氣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