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八十章 彈劾

之後到了宣室,董旻知道了劉協到底要他做什麼了。

總之就是兩件事。

第一件事請他稍微一點護著劉協到長樂宮去。

第二件是等他二兄入京後,請他穩住外面的局勢。

董旻當然不明白這兩件事的用意,而劉協並沒多解釋,只是回了句:

“今夜宮內將有大變。”

之後事情的發展就和劉協說的一樣,前殿內殺的血流成河,而劉協卻趁著無人注意溜回了宣室。

直到現在,董旻依然有點不敢相信,難道這一切都是眼前的這名孺子預料的?

委實早慧了些。

董旻只要稍微琢磨一下就猜到這次事的最大受益人就是眼前的劉協。

首先一個就是宦官們實際上並不太支援劉協,甚至一定程度上是有仇的。因為當年殺害他母親的何皇后就是在張讓等人手上保下的。這些人也幾乎都是支援的皇子辯。

另外就是外朝的公卿們普遍也孩視劉協,只將他當成了個孺子。這個時候兩派廝殺,受益的就是劉協及其陳留王黨。

董旻是知道的,這皇子劉協去年被封陳留王后,就得開府。朝內不少俊彥都聚在他的麾下,如名士胡潛、謁者法正、射援、吳匡、來敏等人,都是一時俊彥。

這些人統統被稱呼為陳留王黨,可能這一次出謀劃策者就在其中。

除了劉協獲益,他們董氏也不差。

他不知道劉協是從哪裡得來的訊息,知道了他二兄已經提兵來京。本來二兄是要壓在宦官們這邊的,但現在有外戚這份皮子,誰還管你宦官給的三瓜兩棗啊。

屬於他們董家的潑天富貴,來了。

但現在不是再多想這個的,董旻還要守住長樂宮。他用腦幹想都知道,一旦知道劉協在長樂宮,宦官們會如何瘋狂。

想到這裡,他望了北面的天空,期盼他的二兄來得能再快一點。

……

無論是趙忠還是董旻都盼著董卓帶兵速來,但出乎所有人預料,如今已經官拜關西前將軍,封武功侯的董卓,這會會卻剛剛渡河。

這會,在距離長安四百里外的臨晉之野,一支多達兩萬人的精銳兵馬正在駐紮。

只從那旗幟和秦胡的羌笛就知道這支兵正是董卓的前將軍集團。

實際上,董卓五天前就已經抵達這裡,然後就開始按兵不動。這是他幕下的新幕僚賈詡所獻的方略。

自李儒第一次出使長安,回來後就和董卓說賈詡是一個難得的人才。然後董卓就用最粗暴的方式,直接讓人半夜將賈詡掠到了河東。

面對董卓的威逼,賈詡沒有任何猶豫就同意加入了河東幕府,而且不敢有二心,全心全意參贊計畫。

而這一次賈詡給董卓獻的就是坐山觀虎鬥。

一開始董卓收到張讓的書信後,也沒多想,帶著兵馬就從蒲坂渡過大河。但走到臨晉的時候,賈詡卻給他建議,可以暫停在這裡,以觀長安之變。

董卓多醒目的一個人啊,當時拍著大腿就說這個建議提的好。

現在內外朝相鬥,他急個什麼勁?打,先讓兩邊打的都剩最後一口氣,那時候才是他董卓收拾殘局的時候。

於是,董卓就真的停在了臨晉不走了,將自己的老營設在洛水東十里的一處平原上,然後就將各部散了出去,分地駐紮。

而董卓停在了臨晉後,就以前將軍的符節,讓臨晉縣提供他軍隊一個月的糧食。

董卓有兩萬人,不提軍馬這些牲口,只是人吃的,一個月也要四萬石。

這麼龐大的軍糧簡直是要臨晉令的老命了。但他不敢不給,因為宦官們給董卓的詔書就有一條,讓沿路郡縣供應大軍所需。

除了這一條外,臨晉令更是怕董卓這個人。此人麾下都是秦胡義從,不給軍糧,這些人就會直接來搶。

於是臨晉令只能硬著頭皮找來縣內大族,一起分擔這批軍糧。

董卓的兇名,這些大族哪沒聽過?只能認倒黴,給董卓大軍輸獻糧食。

當然其中也有頭鐵的,自恃朝中有人,不將董卓放在眼裡。隨後就遭到了董卓的報復,整個塢壁都被劫掠一空了。

這下子殺雞駭猴,無人再敢

忤逆董卓的意思。

就這樣,靠著本地源源不斷的輸獻,董卓的前將軍集團就這樣留在了臨晉,時刻觀察著長安的局勢。

此時,董卓就在大帳內和李儒私下說著話: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