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八十一章 政制

政務處理的邏輯上也發生了巨大改變。

唐時六部長官為事務官,並不參政議政,所以總會和門下長官們發生牴牾。

而現在張衝則將六部的長官全部賦予議政的許可權,也就是說平時是在曹司坐衙,但有涉及到他的事了,就要來前殿議政。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一個是這些六部長官更瞭解條塊的情況,他們參與決策能保證決策的合理性。

另外一個重要理由是,這些人的參政議政能最大程度消解計劃與執行之間的鴻溝。

畢竟有那麼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嘛:

“因為參與,所以認同。”

當各部長官拿著他議政出來的詔書,他自己就會去推動下去,而不是相互推諉。

以上的政務改革也是施行不久,一切都未成定數,但即便從目前來看,張衝的改革依舊是非常獨創的,並不是說直接就將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搬來就用。

這套小試牛刀的改革到底能不能適應時局,一切都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

很快,隸屬在前殿司室的謁者就將門下省的六位閣老,以及涉及土地事務的財部尚書一起喊來了。

這些謁者也是蠻辛苦的,又是擬招抄錄,又是前後傳召。這也是張衝的用人風格了,竭盡全力。

門下省就在前殿外,來的最快,而財部等六部在宮外的南殿,所以是最慢來的。

在等財部尚書的過程中,張衝已經讓謁者將許汜的彈劾表抄錄了六份。

這既是方便六位門下長官覽閱,又是為了隱匿掉許汜的筆記,不讓在場的人認出。

如今在場的六位門下,都是張衝精挑細選的,裡面既有泰山軍的老閥閱,又有精通政務的高階人才,總之為了這份名單,張衝花了不少時間。

此時前殿內的格局是這樣的。

張衝坐北朝南,面於門而坐。

而在他的左手邊擺了六面席子,這是給六位門下坐的。而在他的右手邊也擺了六面席子,這是給六部尚書坐的,雖然這些人不是每次議政都會參與,但還是要留著席位以示尊崇。

不過雖然門下和尚書都是並列而坐,但此世是以左為尊的,所以還是在體現著諸門下的清貴。

此時在左列第一位的就是度滿、在他之下的是何夔、陶黯、蔡邕、諸葛珪、田豐。

這個席位排序本身就說明了諸門下的高低。

度滿作為張衝的發小和一起創業的元勳自然是首席。而何夔是張衝整個轉戰過程中最大的謀主,功勳卓著,為次席。

而陶黯有遠謀,數次策劃了泰山軍戰略性決策。然後蔡邕清貴,又是漢室的高層,還是張衝的老丈人,自然也有他一席。而諸葛珪則是政務嫻熟,掌於庶務的能臣,所以也有一席。

但奇怪的是,田豐何德何能?他不過一介降人,即便真有能力,即便是一個末席,也輪不到此人啊。

確實,本身這個人選也是有董昭作為備選的,畢竟此人在能力、功勳、閥閱皆強於田豐。但最後考慮了一下,張衝還是選了田豐。

沒其他原因,就因為田豐是北人。

單看上面五位門下,皆是有功有能,誰都服氣。但這放在一起看,這五個人都是什麼人?不是青州人就是兗州人,這讓現在的河北人怎麼想?

每一個門下都是能參政議政的,從這裡發出去的每一個詔書都涉及到一大群人的利益,如果河北人沒人在門下省,那他們就會想,自己的利益是不是就沒人在乎。

而現在泰山軍的主體都在河北,那就要考慮這一層,所以單就河北人這個身份,田豐是最合適的。

一個是這人確實能力不錯,又因為投降的早和泰山軍沒血仇。

當然後一個條件最重要,不然另外一個降人沮授也是河北人,為何張衝不選他?

還不是因為此人守襄國的時候負隅頑抗給關羽的左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要是選沮授做門下,那左軍元帥府的軍將們就要傷心了。

以上就是為政之難,張衝寧願再打一次中人亭之戰,也不想汲汲營營在這個利益分配上。

但這就是政治,你不去做,人家就做了,到時候權柄也就是人家的了。

所以,再不願,張衝還是每天理政不倦。

以咱們這位泰山超人的非人體質,天生就是案牘上的一把好材料。

……

果然,隨著六位門下覽閱著表書,那真是心思各異。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