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四十章 北伐

承天元年,共和元年,二月八日,鄴城,軍府。

此時,泰山軍五部軍吏及突騎、飛軍將吏皆趕到了鄴城北城區的幕府,準備參與今日的軍會。

實際上這一次已經是本月第二次大規模軍議了。

第一次還是前兩天,渠帥張衝召集眾將及諸幕僚一併討論是否要在現在北伐,目標就是邯鄲以北的趙國諸地。

當時與會的蔡邕就站出來明確反對於此時北伐。

其理由是:

“如今趙國北地早已輸誠納款,敬我泰山軍甚恭。如今我無故攻之,雖得之也不足為美。而如今,我縱北伐吞滅趙地諸城,但還是不能一舉而得北地。倒是,我雖有小利,反使冀北四郡驚懼聯合,此誠因小失大。”

蔡邕說這話是有道理的。

原先泰山軍之東征軍並青州黃巾在雞澤之畔大敗河北漢軍,隨後就乘勢拿下了空虛的邯鄲。

但因為當時軍力也虛,兩軍在拿下邯鄲後,對於趙國北部的諸縣就並未採取行動。

後面到了年初,隨著京畿地區的兩漢對立的訊息傳到河北,趙國北部諸縣知道自己沒有所謂的援軍了,只能仰泰山軍鼻息苟活。

所以就在本年初的時候,遣使納貢。

現在蔡邕的意思就是這些人都納貢了,實際上表明瞭自己的態度。但如果咱們無故而伐他們,無疑是向河北地的各勢力表明自己的意圖。

那就是不容任何人!

這種情況下,人家也不會坐以待斃的,聯合起來攻擊泰山軍也不是不可能。

聽著蔡邕的反對意見,上首的張衝還在思考。

但好戰派的丁盛就已經忍不住站出了。

他一出列,就對蔡邕反駁:

“蔡公是真的迂腐了。那趙國地的輸誠也叫輸誠?是送來的冊籍輿圖還是讓我們駐兵遣吏?都沒有!那就是在虛應我們。”

蔡邕不理丁盛,這是個粗人,聽不懂他的意思。

而邊上,蔡邕的老搭檔諸葛珪也上前諫道:

“渠帥,如今春耕在即,不能誤農時,不然就是天大的事。而且,一旦我們現在北伐趙國地,那此間百姓也沒得春耕,怕是要餓死的。”

張衝看了看蔡邕和諸葛珪,又看了後面一眾的幕僚,若有所思,然後問蔡邕:

“蔡公,那如你意,這後面該如何?”

蔡邕胸有成竹,慨然道:

“臣為渠帥獻策,不如施恩於趙地諸令,使仁心大義佈於北地,則北地不攻自服矣。如今漢室失德,天下大亂,眾人皆惶惶,渴盼英雄再出,穩定社稷。只要渠帥自修仁德,使治下安居樂業,必能使遠近鹹服。可以兵不疲勞,坐收北地也。”

如果是後世人,在聽到蔡邕一番暴論,必然要恥笑於他。

誰會真覺得靠仁義就能得天下?當打天下是過家家嗎?

但從在場的諸多幕僚們表情中可看,他們當中即便有不同意蔡邕的,也只是認為有更好的策論,而不會認為蔡邕此說是庸論朽論。

為何?

因為這天下從來不是一城一地打下來的。

實際上,無論是高祖還是光武,都是在幾次重要決戰中勝利後,就決定了天下歸屬,其他地方都是傳檄而定的。

所以才有了高祖四十有八起兵,只花了七年就得了天下。而光武稍艱辛些,二十八起兵,打了十三年,在他四十一的時候有了天下。

之所以如此,就是古代農業生產高度依賴一個統一的政府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只有穩定的政府才有能力修繕水利,也有這個意願。

因為農業是一個週期性的活動,只有春種才有秋收。但如果這個勢力和農民們都覺得穩不到秋天,他們還會在春天種地嗎?

完全不會,因為他們忙碌了一個週期,最後發現收穫的卻是別人,你說苦不苦?

所以在天下爭霸中,一旦有某個勢力展現出橫絕天下的實力,那各地方也就傳檄而定了。

當然歷史從來不絕對,人的因素總會讓歷史變得出意外,當然這是日後的事了。

至於現在,在漢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中,統一就是主旋律,人心思安就是主流。

所以,蔡邕才理所應當的提出了這樣的王道模式。

在他看來,現在河北地論戰力最強的就是泰山軍,在泰山軍先後擊敗過河南漢軍和河北漢軍後,河北地方的其他勢力已經絕了能戰勝泰山軍的想法了。

那這個時候,其他地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