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站穩腳跟,即便這很艱難,但也要做。
有時候,不論做事成不成,都先要有排除萬難的決心時。人不能自己被自己先嚇怕了。
在範常帶著一批物資重返漳水兩岸時,泰山軍東征軍的主力正在去列人的路上,他們要到那裡會合青州黃巾。
兩支同源流的青州弟兄就將要在河北這異鄉相見了。
……
十月二十四日。
張旦東征軍的前軍先鋒屯正在沿著漳水北岸行軍。
這支前鋒屯的屯將叫楊典,漢軍降兵出身,是在潁陽一戰的時候被吸納的兩千漢兵甲士之一。
之後楊典在泰山軍北上過程中,數冒鋒矢,積功做到了張旦校尉部的屯將。因為此人就是河北人的緣故,張旦點了此人作為這次東征的先鋒屯。
這次東進,東征軍採用的是步舟共進的行軍方式。舟船雖然機動性強,但對地方無法建立統治,而東征軍這次的主要目的是擴大根據地,所以將部分兵力分散到了兩岸行進。
楊典以前來過魏郡,當年殷饒的鄉間景象讓他記憶猶深,而這次再回故地,這裡的破敗蕭條觸目驚心。
經過白日的行軍,楊典需要找到一個宿營地,最好就是有人的里社。
和大家以為宿營都在野外不同,大多數情況,小部隊宿營能不露宿就不露宿。因為紮營繁瑣費力,還蚊蟲眾多,很容易就被咬的生病。
但這裡社真的不好找,楊典帶百人屯沿著成型的道路一直走,終於在夜黑的時候找到了一處土洞群,在這裡遇到了幾十個野人。
很顯然,這些人逃避戰火,扶老攜幼躲在了這裡。
在楊典用家鄉口音反覆和這些人說,自己是太平道的,對他們沒有敵意,還送了兩袋粟。
這粟米起到了關鍵作用,這些人顫顫巍巍的出洞,在收下粟米後,就熱情的邀請他們入洞居住。
但楊典一看你們的狹蹙,只能婉拒,只能以這些個土洞為中心,開始扎帳篷。在和這些洞民分享了一些粟飯後,楊典問這些人這裡是哪裡。
這些野民只告訴楊典他們,這裡都叫西門圍,其他的也說不上來。
楊典之前只按著小道走,實際上也不知道走到哪裡了。於是,他就想從這些野人中招募嚮導。
最後楊典以半袋粟的酬勞僱傭了個據說來自鉅鹿郡的憨厚漢子。此人說知道如何去列人。之後,楊典就帶人休息了。
這一覺就是半夜,楊典就被值夜的什將給推醒了,部下告訴了楊典一個壞訊息:
“我們被包圍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