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
夏津是古趙國地,齊晉在此會盟,但因為大河改道的原因,此城早就衰敗,大部分人口也從這裡遷往了不遠處的鄃城。但偏偏就這麼個斗大的小城,卻讓青州黃巾損失慘重。
守衛夏津的是我們的老熟人,審配。此人在當年陽球出事後,就外放做了夏津長,一個殘破的幾乎是廢棄之城的守長。
但審配到底是審配,處逆境而志更堅。上任後不斷招徠流人,開墾土地,倒將這一小城打理的不錯。
今年四月太平道起事,又是在隨著河對岸青州局勢的日漸敗壞,審配預料到青州黃巾必定會北上加入河北戰場。而夏津雖然破敗,但瀕臨大河,是黃巾軍北上的必經之地,於是他募集壯勇,打造器械,重點是將夏津的城防又一次修繕了。
夏津城很多人都是審配招徠的失地流人,他們在審配的幫助下定居於此,重新擁有了土地,自然樂意為審配效死。
所以當祭、張、徐三渠帥率兵逼近夏津的時候,迎接他們的就是一座內外相和,城防堅固的堅城。
此戰一開始非常順利,青州黃巾進抵夏津南的葛塘時,正擊潰率壯勇出城的審配。審配倉促應戰,不敵敗退回夏津,青州黃巾乘勝追擊,兵入城內。
但這一切都是審配設下的圈套。其人早就在城內南城堆滿柴草,灌油,等黃巾軍一入城,審配等人早已進了內城塢壁。
於是在審配的一聲令下,火箭四發,南城火光沖天,衝入進城內的三千餘黃巾全部被燒死。
不僅如此,審配還有一隻百人的馬隊,是他變賣家業打造的,以自己族弟審岱為騎將。
開戰前,這馬隊就被匿在北城根,等城內這邊大火一起,審岱就帶著百人騎隊捆著樹枝,惹出煙塵,向著城外的黃巾軍狂飆。
城外黃巾軍本就被城內滔天大火驚駭,猝然看到北面煙塵四起,又以為是漢軍伏兵來了,驚懼之下四處狂奔。
要不是祭孫親自帶著扈兵擋在最前,擊潰了審岱的襲擾,黃巾軍沒準就要崩潰了。但饒是如此,此戰黃巾軍也損失慘重,再不想費力攻打夏津了。
他們匆匆收拾了部眾,一路又燒殺掠劫了些塢壁作為報復。之後就放棄夏津,繼續向著清河國的郡治甘陵進發。
而夏津城內的審配到底是兵力有限,也不敢出城與青州黃巾硬碰硬,也就看任黃巾軍繼續北上了。
夏津城之敗也打醒了青州黃巾的過分樂觀的心態。原先他們在青州順風順水,一方面是積累夠多,漢軍矛盾又大。另一方面也是有留守泰山的泰山軍作為攻堅部隊,屢屢正面擊潰漢軍。
而現在離開了本土優勢,又沒有泰山軍攻堅,青州黃巾的成色立馬就在夏津一戰試了出來。說明現在的青州黃巾實際戰鬥能力並不強,而且軍紀不好,穩不住軍陣。一旦遇到像審配這樣的對手,兵力再多也是被人打。
正是有此認識,祭孫、張饒、徐和三人緊急磋嘆,在祭孫的主持下,兩渠帥都很坦誠面對自己一方的真實實力,於是他們決定,一路上能不攻城就不攻,非要攻,也是佯攻掩護主力北上,絕不戀一城得失。
正是有此機動戰略,之後青州黃巾順風順水。他們越過甘陵,一路北上百里,然後在界橋被攔住了。
界橋是廣宗城外清河上的一座永固橋,當時守住界橋的正是一隻圍困廣宗黃巾主力的漢兵。
彼時,河北漢兵已經將河北黃巾主力圍困在廣宗。雙方在城外工事反覆焦灼戰鬥,彼此都差最後一口氣。
而這時候青州黃巾的率先趕到,直接讓河北漢兵以為大勢已盡,賊援兵已到。所以界橋上的漢兵未戰先潰,隨後潰退傳染全軍,河北漢兵知難抵敵,四處逃散。這一退就退到了鉅鹿。
之後,青州黃巾就成功的與城內的河北黃巾匯合了。兩軍合兵,熱切高漲,真的是人人充滿了對未來的嚮往,孰不知他們大部分人的的武運還未開啟就魂斷鉅鹿城下。
在樂觀情緒推動下,三張一同出兵,帶著河北、青州十餘萬黃巾以排山倒海的氣勢,一路追殺漢軍到了鉅鹿。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關鍵時間董卓從太行山道殺出,直攻鉅鹿城下的黃巾軍。黃巾軍大敗,人公張梁戰死。
此大勝,漢兵本乘勝追擊,但就在鉅鹿修整的時候,敖倉粟被泰山軍斷了,不得以,河北漢兵只能移軍到了邯鄲就食,一直到了今日。
而在此期間,黃巾軍也緩了過來,也試探性的將軍力排布到了邯鄲東面的列人,這座漳水上的堅固城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