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慷慨的和他們分享一切。
那些莊園、土地、奴隸都是袁紹賜予他們的,是袁紹讓他們成為了人上人,成為一個體面的武士。
而且袁紹在分封時還非常公正,只要符合軍功要求的,他都會不吝賞賜,給他們應有的一切。
更重要的是,袁紹的這份慷慨還只限於他們這些武士,而不讓那些卑賤的泥腿子來沾染這份榮耀。
這就讓這些武士更加感激,也更加認同袁紹。
正是在袁紹這樣的體制下,眾多出身平凡,但有勇力的底層武人獲得了機會,從一個目不識丁的浪蕩遊俠,成為了貴人。
所以這些人對於袁紹的認同,對於陳公國的認同,並不下老泰山子弟對於泰山軍的認同。
你泰山軍有一個“黃天大業”的理想,咱們這些袁軍武士也有一個“武士當國”的美夢。
誰也不比誰更正確,不是嗎?
但袁軍也是有隱患的。
他麾下的老軍自然不用多說,都是能征慣戰的武士,但之後在結束江夏之戰而組建的部隊卻良莠不齊。
這些二線部隊充斥著大量的民夫、壯勇、部曲,這些人既沒有軍戰經驗,也不被袁軍中的武士們信任。
在這些武士們看來,這些人出自卑賤,本就容易被泰山軍所吸引,而這些人既無榮耀可言,又無田土宅院需要守護,所以如何信任得了?
於是,很多武士聯名寫給陳公,反對將這些卑賤人充入軍中。但袁紹也沒辦法,武士的數量就是這麼多,他必須要集合大量的軍力才能應對後面的大戰。
所以縱然不斷有民夫壯勇做了逃兵,但袁軍依舊沒有停止他們徵召的步伐,大量的部曲、徒隸被強徵入營。
好在袁紹還有足夠的時間用以給這些人訓練,不然這樣的部隊送到前線就是送死。
郭嘉曾勸說過袁紹,讓他不用著急組建這樣的部隊,因為以現在的軍力足夠守住大谷關和廣成關,以泰山軍目前的軍力分佈,是很難直接威脅到豫州的。
郭嘉依舊堅持此前的計劃,他認為袁軍要更加謹慎的應對和泰山軍的戰爭。在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時,可以讓青州、兗州的盟友們對泰山軍的內線進行滲透襲擾。
甚至他認為,己方並不會是泰山軍的下一階段目標,因為已經恢復了實力的關西更是泰山軍的威脅,讓袁紹千萬不要盲動。
但袁紹並不樂意聽到郭嘉的這番說辭,說來說去,郭嘉還是不同意他主動進攻泰山軍的作戰計劃。
郭嘉總以為自己是因怒而興師,但他小看自己了,雖然袁譚的死讓他痛徹心扉,但卻沒有燒掉他的理智,他很明白,現在就是他最後的機會。
要麼一舉將泰山軍攆到大河以北,要麼就什麼也沒有。
這個道理和決心他袁紹都有,他不明白為何多智的郭嘉卻不懂?以至於他一度以為郭嘉是因為他將許攸立為公國的宰輔而嫉恨,所以許攸要幹什麼,他就反對什麼。
郭嘉看出了袁紹對他的不信,於是再多的話也都說不出了。他只是希望袁紹讓他回到汝南,在汝南輔助袁尚整理軍務。
袁紹同意了。
就這樣,在大軍出征前的一日,郭嘉獨自一人,單車向南去了汝南。在那裡,他要給袁家再留一條退路。
……
不管過程中多麼艱辛,袁紹自認為以堅強的意志扛了下來。在半個月的準備中,也就是五月十日的時候,他終於準備好了出征事項。
在廣成關上,他舉行了盛大的出征儀式。
先是陳琳以優美的河洛正音吟唱著《討泰山賊檄書》,隨後袁紹頭戴冠冕,緩緩走上廣成關。
在那裡,三萬出征將士正等候著他。
太陽照射在袁紹金黃的衣冠上,散發著無窮的威嚴,他許諾這一次出陣的將士將會被優先分配田地和宅邸,他們的子孫也將獲得袁氏的承認,允諾他們三代之內,皆可子弟入戍宮廷。
可以說,袁紹以毫無爭議的語氣告訴所有人,他袁氏必然綿延三代以上。
隨後,鐘鼓聲起,歌聲雷動,各營主將紛紛走到關下,向著關上的袁紹伏拜。
他們對著袁紹後面的那面戍黃帝舜旗發誓,必將旗開得勝,獻俘於陳公闕下。
之後大軍在統帥鞠義的帶領下,綿延出廣成關,他們將在大谷關接受最後一批人員補給,隨後出關殲滅駐紮在谷口的泰山軍。
……
當袁軍主動出擊的訊息傳到龍門的泰山軍大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