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第二梯隊大軍抵達伊水,匯合鞠義的部隊也同時抵達洛水的南岸。
最後就是袁紹協同其餘兩個方向,三方從三個方面一併渡過洛水,收復京都。
到時候無論是泰山軍是戰是走,都已經無關大局了。
而之所以這個方案是第一版,就是因為許攸是比較反對袁紹自己上前線並主持對京都的總攻的,畢竟這可不是什麼開玩笑的事情。
袁紹這一次聽取了許攸的建議,所以他將原先的統帥人選任命為了淳于瓊。
許攸呆愣了一下,心下覺得還不如是袁紹自己去呢,可這話他又說不出口,於是就點了點頭,不吭聲了。
許攸就是這樣的人。
他的確足智多謀,更是在黨人中能力超群,在黨錮運動中屢次營救被害的黨人,還組織過數次對宦官子弟的獵殺。
作為一個智謀之士來說,他夠心狠,強硬,做事也雷厲風行。就比如在推行莊園武士制中,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總有一些土豪既想守住自己的田土又想在袁氏的體系外接身事外。
但最後統統被許攸給滅了門了。
所以作為智謀之士和執行者,許攸毫無爭議。但現在作為陳國的首席,更是宰執,他就有點遜色了。
作為宰執,那就是陳國政治的一極,需要有自己的戰略主張,更要在袁紹迷糊的時候,敢於堅持。
但偏偏許攸不是,他極力避免和袁紹發生衝突,並投袁紹所好。他知道袁紹看重家世背景,於是許攸辟舉的幕僚都是家世清貴的南陽子弟。
是的,他辟舉的還不是潁川汝南的子弟,而是他老家南陽的。南陽作為帝鄉,郡內豪勢之家不知比潁川士家要強到哪裡去了。
但可惜,並不是所有地方的世家子弟都能有潁川的學風的。
潁川作為昔日法家學脈所在,非常注重實用主義,所以常出經世之才。
但南陽貴胄子弟呢?長於清談,而乏於實務,制定的多項政策往往都偏離實際。這從這些日子中,幕府調發到前線的軍資總堆積在潁川就可見一斑。
更不用說,許攸的性格還貪婪。
而這一點也總是潁川士攻訐許攸的地方,其家人貪財暴斂,就是袁紹也常有耳聞。
本來潁川士就因許攸大力辟舉南陽人而不滿,後面更是“逼”走郭嘉,就更是被潁川派們看成壓制他們的訊號了。
所以既不能勸上,又不能服下,許攸作為宰輔實在是有點勉強的。
而這一次他能規勸袁紹留在後方,對於許攸來說已經是非常難得了。但好在袁紹還是聽勸的。
於是許攸和袁紹商量了其他細節,就放心回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許攸坐在根車上還在想這個事。
淳于瓊這人的能力還是有點不夠,後面還需要幾位幕僚輔助,正當許攸想著如何配置人選的時候,忽然後面的李典縱馬奔來。
而李典對許攸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宰輔,主公決議親征。請你速速回來商議出征人選。”
許攸沉默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話:
“好,這就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