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立國的陳國自然也不例外。
如今陳國的情報系統是從當年袁氏的門客人際網路上組建的,遍佈江、淮、河、泗,而現在替袁紹負責東面情報的就是他的牙將李典。
牙門將者,儘管牙內之事,非主信重之人不可任。
而李典忠勇驍果、孝義藝能,袁紹信之,以為牙門將,掌整軍刺奸事。
聽袁紹問起,李典回憶了一下,然後說了幾個訊息:
“主公問起,倒卻有幾條蹊蹺事。一是青州的曹公這段時間頗有點馬放南山的意思,已有月旬未巡軍了。另外有一事,泰山的關賊似乎正在向兗州方向運動,雖然並無具體情報送來,但在魯國方向明顯發現泰山軍的哨騎越發頻繁了。”
袁紹皺了皺眉頭,問道:
“為何這些事沒稟告於本公?”
李典伏在地上,解釋道:
“軍情繁瑣,各地送來的訊息眾多卻又常常牴牾。如魯國方向稟告了關賊部的哨騎頻繁,但山陽那邊又稟告,他們那邊出現了賊哨騎。各種訊息概莫能一,需末將一一核查。主上軍機繁忙,末將不敢以虛情稟告。”
李典的這個解釋說服了袁紹。
他以前就負責過家族的情報網路,對於情報工作也是有經驗的。李典所言正切情報工作的複雜。
有時候不是情報太少了,而是獲得的情報太多了。有價值的情報就這樣被淹沒在垃圾資訊中,主持工作的必須有非常敏銳的洞察性才能抓住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袁紹頷首,然後問了李典一個問題:
“曼成如何看待青州的局勢?曹操那邊會有什麼動作嗎?”
李典思考過這個問題,這時候稍作整理就回道:
“目前來看,曹公和咱們說會北上冀州,直搗泰山軍的後方,末將對此還是有疑惑的。但具體又如何,末將也談不上來。”
袁紹自己回憶了一下剛剛曹操的書信,心中隱約有了想法,他對李典點頭,讓他多加註意東方事,然後就讓李典退下了。
李典退下後,袁紹又從摞在一起的文牘中抽出了被他壓在最下的一封軍報。
這是前線鞠義送來的請功信,信中寫了在大谷口一戰中獲得功勳的名單,需要袁紹確認。
這不是袁紹第一次看了,實際上他最先看的就是鞠義送來的軍報,封賞之事自然沒問題,但鞠義在信中提到要回撤大谷關的請求,袁紹卻遲遲不能決定。
鞠義在信中解釋了他的想法,他說此前的作戰目標是殲滅泰山軍一軍以達成振奮軍心的作用。
而現在渤海軍已殘,昭義軍已潰,原先的作戰目標已經達成,鞠義認為以他目前的軍力再往前走,必然會陷入泰山軍的包圍,所以他想先帶著所部停留在大谷口一帶,等待袁紹的後續命令。
在一開始看到鞠義的軍報時,袁紹也是比較傾向於鞠義的想法的,畢竟不論他在外面如何振奮,心裡還是比較怵泰山軍的。所以他也有一種佔了便宜就撤的想法。
但現在綜合看了各方向的情報後,袁紹卻改變了想法,他認為目前局勢對他是非常有利的。
拋開還看不懂的曹操和不靠譜的袁術,單關西方面的動向就讓他振奮,此時關西軍已經抵達澠池、新安一帶,這距離京都實際已不足百里。
如果他這邊讓鞠義退下來,那關西那邊勢必也會退縮回關,到時候本該西南夾擊的大好攻勢就會毀於一旦。
而這勢必會讓袁紹的威信喪於一地,畢竟這一次圍絞泰山軍是他袁紹發起的,也是他主導的,要是他縮了,那下一次誰還會在意?
而拋開威信榮辱這一點,繼續北上潛藏的收益也讓袁紹心動。
只要想想他與關西會獵京都,泰山軍前後失措,倉皇撤出京畿,他就渾身戰慄。
於是,袁紹將許攸喊了過來,與他商議了一下之後的作戰策略。
許攸見袁紹主意已定,也不反駁,而是細心查漏補缺。
這種不問做什麼,只問怎麼做的態度,也許就是袁紹重用許攸更甚於郭嘉的原因吧。
最後,兩人商議了第一個作戰計劃。
這一軍略是以鞠義部為先遣繼續北上,先佔據伊水南北岸,然後分軍向西南,沿著伊水打通和袁術的聯絡,先殲滅伊闕關下的泰山軍,最後與袁術的軍隊並列北上,威脅洛水。
而與此同時,袁紹還需要和西邊新安一帶的關西軍取得聯絡,讓他們沿著澗水東進一直抵達洛水的西岸。
之後由袁紹親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