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衝心道不該啊,他已經相當隱忍剋制了,甚至為了引誘袁軍南下還有意讓關西軍突破到了新安一帶。
按道理,如果他是袁紹,就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畢竟在優勢這麼大的情況下都不敢主動北上,那他袁紹也就是個庸人了。
但再多的邏輯和我以為都改變不了事實,那就是鞠義已經撤退了。
這個時候,一邊的荀攸忽然問蒙沮:
“于帥所部到了哪裡,還在萬安山一帶嗎?”
蒙沮點頭,解釋道:
“于帥部已經在萬安山一帶,隨時準備對大谷道進行突襲,切斷鞠義南歸之路。”
荀攸點頭,回頭就要對張衝說話,就見張衝擺手,非常堅定道:
“不,讓于禁繼續潛伏在原地,沒有我命令不得對大谷口進行襲擊。”
這時候何夔插了話來,他對張衝建議道:
“王上,這樣會不會太過於冒險,再不讓于禁所部出動,鞠義部就要全身而撤了。”
卻聽張衝非常肯定,他已經將這個事情想清楚了,他反問:
“縱然讓他撤回又如何?而一旦暴露了于禁的蹤跡,那後面的袁紹更不會北上了。打草驚蛇要不得。我要打就打他十萬兵,留他個兩三萬人有什麼用?”
但張衝的過分自信並不能讓這些門下和幕僚們認同,連田豐都在勸說:
“王上,這粟還是得一口一口吃,如果一頓吃得太多,不能吃胖不說,還容易噎著。”
他非常誠懇:
“如今我軍在京畿一帶的總兵力就在六萬。其中三萬被于禁帶到了萬安山,萬人被佈置在澗水一帶防備關西軍,實際上能調動的兵力就是兩萬。以我們現在情況就是打鞠義的三萬都需要和于禁部南北夾擊,更不用說後面要面對袁紹的十萬大軍了。”
但張衝並不是一個容易被說服的人,他非常自信,他對諸門下解釋:
“如今的局勢對我們並不有利,其中青州的曹操一直沒有動靜,我心中實在難安。我這裡要是不抓緊機會,用一兩戰先殲滅袁紹的主力,將其打殘。我擔心時間久了,青州有變。”
但荀攸卻問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
“王上,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我軍在和袁軍進行決戰之時,而關西軍傾力東進參與戰鬥,我軍該如何?”
張衝沉默了,他有很多理由來解釋關西軍必然不會這麼貿然東進。如什麼人家關西的使者已來啊,什麼袁劉兩家貌合神離啊。
但諸如種種卻都不能回答荀攸的問題,因為荀攸不是問會不會,而是問出現了,我軍如何?
張衝能如何說呢?
一旦關西軍真的不管不顧參與到戰場,那到時候張衝就是再天人之勇也要敗退。畢竟他手裡就只有兩萬人。
而一旦關西軍真的突然出現在了戰場,那對戰場上泰山軍計程車氣就是毀滅性的,所以到時候泰山軍怕只能倉皇丟棄京畿,撤回大河以北了。
而就在張衝沉默的時候,一直沒有說話的董昭卻開口了,他直接支援了張衝的決策,並說道:
“臣支援王上的決定。諸君的考慮都對,但卻忘了一點,那就是我等面對的袁紹到底會如何?誠如現在發生的,鞠義已跑,其實就是再讓于禁所部攔截也是來不及了。但鞠義跑了就一定是袁紹的意思?我怕不見得。袁紹此人好大喜功,這一次圍剿我軍就是此君謀劃的,他會這樣虎頭蛇尾?不顧名譽?”
最後,董昭說了一句讓所有人都信服的話:
“往往決定性的分析都是非常簡單的,甚至就是常識。以我對世家子弟的常識看,袁紹必然北上。而一旦袁軍北上,我軍與南面的于禁南北夾擊其軍,縱然他有十萬眾,但在這河洛盆地上又如何擋得住我軍萬騎衝鋒?”
就這樣,張衝最後拍板,繼續按照原計劃進行。而這個時候,從上東門外奔來一隊背旗,他們帶著魯中南的關羽部的訊息,飛馳而來。
而他們的到來又會給戰局帶來如何變化呢?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