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頁

“首先方丈之死第一大疑點,是某於方丈死去的禪室之中發現的火盆。這火盆在四周物品全部打翻的情況下,擺放端正,引起了某的懷疑。之後,某觀察到火盆四周的筵席之上撒了一層薄灰,盆內火炭莫名少了許多。經詢問,可斷定,這火盆案發當晚被動過,其內的木炭少了許多,被什麼人出於某種不得而知的原因給取走了。那麼,究竟是方丈自己動的,還是兇手動的,不得而知。為何要動,也不得而知。唯一可以進行推測的是,火盆當中或許焚燒了某種不可讓外人知曉的東西,以至於兇手亦或者方丈將其焚燒後的灰燼取走藏起或銷燬了。另外,火盆中發現了一種金色粉末,有異香,某請教了一位醫道名家,她說此物或許正是曾在平康坊胡姬之中流傳風靡過一陣的催情之藥,名喚金醉坊。而這種藥粉,某在查驗方丈遺體時,於方丈右手的食指與拇指之上也發現了。但是這並不能完全代表著火盆在案發之後呈現的狀態是方丈自己直接造成的,證據還太少,無法證明。而清修無慾、戒律森嚴的佛教寺院之中,為何會出現這種催情之藥,尚未可知,必需查明。方丈之死的第二大疑點,是方丈的死因之謎。這個其實與之前第一大疑點有一定程度上的關聯。方丈很難說是死於意外或者自殺,但是若是他殺,兇手採用的手法,也就是讓方丈中炭毒死亡的方式,實在太過繁瑣、潦草而不徹底。若說真的有人意圖殺死方丈,那麼不確保真的能致人於死地便沒有了任何意義。兇手為何要舍簡就繁,捨近求遠,這很令人費解。作為破案之人,我只能利用合乎一般規律的推斷來解釋問題,而不能用‘兇手太過軟弱’亦或‘臨到頭反悔了’這種猜測性的主觀理由來解釋這一問題。兇手究竟為何要採用炭毒殺人這一方式?方丈中炭毒而亡的過程究竟是怎樣的?不解釋以上這兩個問題,就不能說破解了此案。方丈之死的第三大疑點,是禪室中的供案、佛像被打翻這件事。為何說這個是第三大疑點,原因在於供案、佛像,與方丈死去的位置有一定的距離,都在禪室的北面位置,而方丈死於南面的書案之後。我們很容易猜想,這是方丈與兇手搏鬥時打翻的。但某認為這個猜想可能性不大。某仔細檢查過方丈的遺體,他的身上沒有任何的外傷痕跡,很難說死前和人經歷過殊死搏鬥。兇手如果想要用炭毒殺死方丈,那麼就必須先讓方丈失去自主能力,而方丈身上既無打鬥痕跡又無綁縛痕跡,就說明,應當是用了迷藥迷暈了方丈。既然迷暈了方丈,就不存在和方丈打鬥之中撞翻供桌的情況。唯一能夠想出來的合理解釋是,或許兇手是在尋找什麼東西,急躁之下打翻了供案。這是結合方丈周身被翻得極為雜亂的物品所判斷出來的結論。那麼這就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兇手在找什麼?這個東西很關鍵,應當與第二點,也就是方丈之死的原因有直接關係。以上,是關於方丈之死的三大疑點。”沈綏說話的時候,晉國公主李瑾月一直非常認真地聽著。沈綏坐在秦臻的下首坐,低著頭,只能看清她的側臉。初時李瑾月還有些走神,因為她覺得沈綏身上有種很熟悉的感覺,彷彿似曾相識。這感覺引起了李瑾月的注意,所以她一直想看清她的容貌。奈何沈綏一直低著頭,她始終看不清晰。不過隨著沈綏的分析有條有理地展開,李瑾月被吸引得開始動腦思考起來,就將這個念頭拋諸腦後了。沈綏這一席話,說得她是頻頻點頭,雙眼都開始發亮。她很久沒能見到一個人能如此有條理地將事情敘述出來了。倒不是說朝廷裡沒有沈綏這樣頭腦清晰的人,而是這位公主閣下終日接觸的都是些性格粗直、不善言辭的武將,很少有武將能有如此條理清晰的語言能力。見沈綏的話告一段落,李瑾月便趁此機會問出了自己的問題:“我聽沈翊麾方才之言,似乎很多的不明點都與身家背景有關係,方丈、兇手,必然在不為人知的地方有了某種交集,才會招致殺身之禍。是不是查出了身家背景,就能有所突破了呢?”沈綏點頭,接道:“公主總結得正是,但難就難在,此案無頭高懸,竟是查不出半點身家背景出來。方丈四歲因為戰亂成為孤兒,幸而被鄰人收養。養父母家也顛沛流離,到高祖初年已經是一貧如洗,日子都過不下去,所以妙普方丈十二歲便出家為僧了。眼下,他的親人已然未存於世。他從十二歲出家為僧,一直到如今七十多歲,都是在寺廟之中度過,有來往的都是寺中的僧人,以及一些香客。一生積善行德,掃地怕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罩燈紗,人緣口碑都是一等的好。他究竟在什麼不為人知的地方招惹了要人性命的兇惡之徒,我們詢問過寺內的僧人,但是無人知曉。再加上如今方丈年紀大了,交際圈更為狹窄,最近幾年來往的也就只有慈恩寺的寺內僧人和一些幾十年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