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意,這一時半會兒的,家裡也抽不出人來幫她。盤算了一下,估計至少要等四月裡,才能稍微閒下來,每日只需除除草施施肥,可真要到了那時候,她都能長出蘑菇來。三月、四月、五月……周芸芸掰著手指頭開始掐算日子,據她所知,古人遠比現代人更為在意各種傳統節日。像之前的過大年,還有元宵節之類的,哪怕村裡頭的氣氛再怎麼緊張,也沒忘記過節。而如今,隨著天氣的好轉,按理說應該會更熱鬧才對。而離得最近的,便是五月初五端午節了。端午節都是那麼過,掛菖蒲艾草,賽龍舟吃粽子,稍微講究一些的人家,還會縫製一些香包佩戴在腰間,或者掛在小兒脖頸上。其他的,周芸芸沒啥想法,這粽子倒是可以做些文章。古人也講究吃食,手藝一點兒不差,論創新卻比不得後世的商人。像大青山這一帶,粽子全部都是三角粽,主料為糯米,餡兒則是糖心。也有人家是不放餡兒的,直接實心的糯米粽子,回頭蒸熟剝開後,再沾糖食用。因此在餡料方面,周芸芸有著絕對的優勢。可光有味道不成,做吃食買賣還得色香俱全。瞧著最精緻當屬西米包的水晶粽子,那真是太漂亮了,晶瑩剔透的外表配上鮮亮的餡兒,哪怕本身並不想吃的人,瞧見了都忍不住買上一兩個,只圖個新鮮。可惜的是,周芸芸並不覺得自己能弄到西米,即便真有傳教士將西米帶了過來,也絕不可能在窮鄉僻壤的大青山這一帶看到。透明感是做不出來了,倒是可以給粽子上個色。布依族、壯族地區有一道極為有名的風味小吃,名叫五色糯米飯,原理很簡單,就是將普通的糯米用植物汁液染成各種顏色,再蒸熟拌勻後食用。味道自是極為不賴,可更讓人心悅的則是那漂亮的色彩。通常情況下,是選取染飯花、紅蘭草、紫蘭草和楓香葉,搗碎煮爛後,熬出汁液過濾殘渣,再將汁水分別倒入四個盆子裡。等溫度升到一定程度後,將洗淨的糯米倒入盆中攪動浸泡。差不多兩個時辰後,鮮亮的色彩便已深深的浸透米質,這樣包出來的粽子煞是好看。之後的蒸熟就容易多了,將水燒滾後落粽,水要沒過粽面,用大火煮一個半時辰左右即可,完全沒有任何難度。倒是先前的染色,無論是汁水的濃度,還是浸泡的溫度和時間都極為重要,一旦掌握不好,極為容易導致染色不均勻或者顏色不夠鮮亮。周芸芸思忖著,依這一帶的風俗可能不太能接受黑色的糯米,那就沒必要去尋楓香葉了。剩下的染飯花、紅蘭草、紫蘭草都不是甚麼稀罕的植物,大青山上應該都有。再思及白色粽子太常見,賣不起價錢,周芸芸很快就決定只採用三色,而非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