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9章 二相相爭

“張大人讓本官前來,可有何事?”高柄也不客氣,自行落座斟茶。

“吏部薛弼的致仕文書你看了吧。”

高柄頷首,“已經看過,我還專門走了一趟,本想要挽留一二,不過薛弼最近身體有恙,已經半月未曾上差,其言說年歲已老,不可耽擱了政務,所以便是想要致仕返鄉!”

張浚也起身坐到高柄之側,“剛才我算了算,薛弼也卻是年歲大了。”

“既如此,那咱們便上疏陛下應允了吧。”

“嗯,我也是這個意思。”

“不知張大人對於接任的人選可有考量?”

“高大人覺得呢?”

高柄見到張浚不接招,也就拋磚引玉,“高士談如何?”

“從北地歸來的高士談?”張浚想了想,卻是微微搖頭,“高士談之忠心自然不成問題,可是吏部責任重大,其在北地多年,對於朝廷怕是已經多有疏離,若是耽擱了大事便是你我之過了。”

高柄頷首笑道,“張大人所言有理,那以張大人之見,何人比較妥當?”

張浚想了想,“應選一對地方以及朝堂盡皆熟悉,而且官聲清正之人,另外,陛下在鄂州行十二事勸農,另遣李椿年推行經界法,所以,接下來這農事方面的選官,怕是要甚多,所以,應當選一個對戶部也熟悉之人,此最為妥當。”

高柄思忖半晌,倒是也點了點頭,他已經明白張浚所選之人,對此他倒是也不大反對,這人雖然不是他的人,但是也不算張浚一系的人,勉強算得上是清流一系,不過與趙鼎等人也沒多大聯絡。

雖說如此,但是高柄自然也不會放過為自己一方爭取利益的機會。

兩位相爺吃了半晌茶,高柄再度開口,“前些時日,我翻看一些去歲案牘,發現將作監監正邊知白奏請臨安府以及諸郡復置漏澤園葬窮民之事,當時朝廷並未給與回應。”

“我思之,陛下乃是愛民之人,復置漏澤園一事可行,張大人以為如何?”

要說古代的百姓過得苦這不假,不過,主要是有些政策,在地方上變了樣或者地方官貪墨了這項支出,而沒有施行。

比如大宋朝,在百姓福利政策方面,做的還是比較完善的。

這漏澤園,便是安葬一些孤寡的百姓。

各地都會有孤寡百姓,死後無人安葬而棄之荒野,朝廷便是在各地設定漏澤園,只要有這樣的百姓死去,由鄉里彙報之後,由漏澤園撥錢並出人給與安葬。

這項政策起於宋神宗元豐年間,算是朝廷對百姓的體恤。

類似的政策很多,比如說養濟院。

最初是唐玄宗時期,其下令官府收養年紀小的乞丐或者被遺棄的兒童,由朝廷撥款負責將這些孤兒養大,到唐肅宗時期,擴大了範圍,在都城之外的一些主要城市同樣設立普救病坊,收養各地的棄兒。

宋初同樣延續了這項政策,在開封設定東、西福田院,收養的物件一個是無依無靠流落街頭的老人,另外便是有重疾無所託之人,還有京城的乞丐。

不過,一開始規模很小,收養的人也沒幾個。

英宗嘉祐八年(1063)又建南北兩院,每院蓋房舍五十間,至少收養三百人,算是朝廷給下了死命令。據記載,每年由皇家內藏庫撥款五百萬錢,後來增值八百萬錢。

到宋徽宗時期,改福田院為居養院,主要收養物件為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各州府以及主要縣,盡皆設定,並且朝廷派遣專人巡視,發現就收養,如果有遺漏,會給地方官問罪。

按照規定,每人每天發放米一升、錢十文,不敢說吃好,可是基本上能夠保證溫飽。另外,到了冬天,每天多加五文,用以給這些人購買柴碳。

當然,兒童的供應,則是按照這個標準減半。

如果是九十歲以上,那每天會增加二十文錢的醬菜錢,冬天給發寒衣被子,夏天發放布衣。

若是活到了百歲,那可就厲害了。

據記載,大觀二年(1108),荊南府枝江縣的居養院中,有一位老人已經一百零一歲,知府席震親自探望,並且上報宋徽宗趙佶。

朝廷對此尤為重視,徽宗親自下旨,除了正常供給,每天要供給三十文錢的醬菜和肉食,冬天發放棉絹的衣服和被子,夏天發放單絹被子和衫褲等等。

現在的臨安府也有居養院,每年由內庫調撥十萬兩銀子以上的錢米。

除此外,還有元佑五年(1090)設定的安濟坊,專門收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