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中日之間的戰鬥已經打了兩年多快要三年了。如此長久的戰爭自然牽動著世界各國的心思,各種明面上的軍事觀察員就自然不必多說,更多隱藏在黑暗角落裡的情報員們也都紛紛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發回國內,這些情報的重點自然就落在了兩軍所用的武器上。
在經過了專家們的一番縝密分析之後,蘇聯專家們給出了和其他諸國相差不大的結論,那就是瓊軍的實力看上去不錯,可也就是那麼一回事了。
雖然表面上看來瓊軍所使用的武器都是世界最上絕無僅有的犀利武器。可是再一分析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瓊軍的幾乎所有武器,諸如半自動和自動步槍,先進的坦克和飛機。這些武器的技術其實歐美各國都已經成熟,短時間之內就能拿出相應產品來。他們之所以沒有像瓊軍那麼早那麼大規模的列裝除了眼光問題之外完全只是因為一個字——錢。
除了德國人之外,那些才剛剛從大蕭條中走出來並且又沒有受到迫切戰爭威脅的歐美各國自然沒有動力花費鉅額資金去更新自己的武器。對他們來說便宜好用的輕型坦克才是最棒的,最典型的就是直到二戰被德國人佔領法國都仍然在使用一戰時期的經典雷諾FT…17以及它的後續型號,儘管它們的效能已經相當不堪了。
瓊軍的諸多裝備中真正吸引西方注意的東西就只有三個——導彈、夜視儀和雷達。
導彈這東西最初的確把世界給嚇了一跳,不過很快就沒人理會了,這玩意拿來對付地面固定目標還行,可是對付海軍戰艦的話針對性的剋制措施就太多太多了,光是一條無線電對抗就能讓它的效果大減,再加上投彈時必須保持載機的穩定和對目標可視,這就意味著載機必然成為一個活靶子。
而雷達也是世界各國都或者已經裝備,或者已經有了些頭緒的東西。在不清楚瓊軍雷達具體效能的狀況下也沒有引起過多的關注。
唯一真正讓世界各國感到有趣的是瓊軍的夜視儀,可他們並不認為區區一個算不上成熟的夜視儀就能改變一場戰爭的戰局。
因此,最終蘇聯情報部門對於瓊軍的戰鬥力還是頗為不屑一顧的,認為只要蘇軍願意,很快就可以用和瓊軍效能差不多的武器大規模裝備部隊。然後用數量淹死他們。
然而,理論終歸是理論,專家的研究也代替不了實戰,就像此時的朱可夫一樣,原本他的觀點和那些專家們並無區別,但是當真正和這些新式武器交過手之後才明白原來一切並非那麼簡單。
接下來的東京攻防戰逐漸演變成了一場消耗戰。無論是日軍還是蘇軍都難以取得絕對的優勢,雙方每一處陣地的爭奪都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靠著大量的傷亡,朱可夫的蘇軍終於熬到了日軍的裝甲部隊消耗殆盡,尚且剩餘有500多輛坦克的蘇聯人立刻壓力大減,開始利用自己火力上的優勢逐步深入東京,向日本的心臟進軍。
但是,即便沒有了坦克的幫助,日本人的瘋狂仍然讓蘇聯紅*軍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論單兵素養,蘇軍士兵和此時嚴重缺乏訓練的日本兵比起來也沒有什麼優勢,甚至於日本人靠著頑強的作戰意志和悍不畏死的戰鬥精神使得戰鬥力還要超出蘇軍一些,蘇聯人只能夠依靠自己優勢的火炮和裝甲部隊一步步的推進。
而當裝甲部隊和炮兵的消耗到達警戒線的時候,朱可夫不得不暫緩了攻勢——他認為自己的兵力不夠用了。
在日本人的土地上戰鬥,朱可夫所面對的敵人絕對不僅僅只是那些明面上拿著武器的日本兵,暗中向日軍提供支援日本平民更是需要蘇軍付出相當的代價去監視,這無疑大大削弱了朱可夫手頭上可以動用的兵力,尤其是東京附近的居民大多富庶,對日本當局的支援度也高,自然更為狂熱。
在損失了十餘萬軍隊,剩餘部隊已經只能固守而失去進攻能力的時候,朱可夫選擇了固守待援,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補充部隊,而日本人則因為缺乏實力只能在蘇軍的外圍鬧騰一番沒什麼實質性威脅的反擊行動。
兩個月之後,蘇聯人幾乎將遠東地區能夠抽調的兵力都給了朱可夫,而兵力得到了補充的朱可夫捲土重來,大有一副不死不休的氣勢。蘇軍以1500輛從遠東地區搜刮補充而來的古董坦克為先導,幾乎是打一路屍體堆一路的攻入了東京,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打到了裕仁天皇的皇宮外圍。
當裕仁天皇已經可以清楚的看到蘇聯人坦克上的紅旗時,他決定認輸了,按照中蘇雙方的約定,他唯一的選擇只能是無條件投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