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知音》第十期上,當我讀到又我採寫的那一段時,依然會淚流滿面。
當年,我和陳清貧都被武昌區人民政府評為抗洪搶險先進個人。
這段特殊的採訪經歷成了我記者、編輯生涯中最最難忘的一次。它使我懂得了什麼是生命的張力,什麼是愛的奉獻,什麼是人間真情!
沒有退路的時候,正是潛力發揮最大的時候。來到《知音》,我就已經切斷了自己的所有退路,我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做一名合格的編輯和記者。
沒有什麼比作者的奇缺更令我傷腦筋的事情了。作為編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支可靠的作者隊伍。如果自己手裡有幾個得力的作者,每月給我提供一篇有價值的稿子,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為了儘快建立起自己的作者隊伍,我只好堅持每月都出差。後來,我想到了一個最為簡單有效的“笨”辦法:每到一地,先買來當地的所有報紙,一邊尋找新聞線索,一邊記下報紙上寫特稿的記者的名字。然後再按圖索驥,打電話到報社找這些記者。一般情況下,這種做法十分有效。新聞界的同行基本都是相通的,然後我再透過這些記者的介紹,認識其他記者。就透過如此滾雪球般的介紹,我漸漸地在全國有了自己的作者隊伍,有時即使我有一個月不出差,也能透過長途電話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