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之所以唬人,是因為普通大眾根本不瞭解合夥制公司裡面幾乎一半的娃title都是“董事總經理”“執行董事”,所以猛一看還以為是“大官”^_^),讓散戶有親切感,麻痺之,從直覺上減輕權證的血腥性感覺……但是真正有責任感的專業人士往往對這種手段嗤之以鼻,並非是對“財經美女”的性別歧視(因為她們確實也算金融專業人士),也並非是做傳統投行生意的看不起做零售經紀業務的,而是對這種做法的不認同,在職業道德感上難以接受。
在金融投資領域,“理性的欺騙”合乎道德觀,但“感性的欺騙”就不能被主流認可。這個不是怪圈,而是因為投資的本質就是理性活動,不能有任何感情色情。在公開金融市場這個屠宰場上,散戶首先要學會的就是不能被自己的感情所左右。看了財經美女的養眼推薦就跑去引頸就戮,沒人會可憐你。
晚上回家的時候,Sandy還給我說了一句“幸好你沒在Christy面前興奮的說碰到了李X慈,不然你肯定會被她罵的……”我想了想,笑笑,說了那天Christy的那句話“Cheap girl!”
當然我沒有資格去評論“財經美女”是否cheap girl,因為我不是金融專業人士,但是Christy那種極端美國風格精英化的“價值觀決定一切”論調,已經對我影響太深太深了!
段子講完了,讓我們回到正題。兩個月後我回到了大陸,身上多了兩盒名片。一盒是在大陸“工作”時用的,留的上海的地址,公司名字是一個很土的投資公司(鄧蒙他們那個),title是顧問;一盒是香港用的,比較正式,“溝滿桑科斯全資附屬”“香港北角財務公司”,title比較有趣,中文用的“大陸聯絡人”,英文用的“Agent”。這個單詞在這裡當然是“代理人”的意思,但後來我發現陳原的名片上也有這個單詞,於是互相取笑“我們是特工?(Agent的另外一個意思)”“對啊,金融特工”“可惜沒槍”“要屁的槍,有錢就行!”“你丫很有錢?”“他媽有錢誰會賣這個命?”……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