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完全是死吃活撐的填鴨式教育,硬生生的保持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高考升學率。基本上除了成都的 479 和當時還屬於四川的重慶的那幾個重點外,在省內就只有雙流的棠湖中學可以打個平手。但是不要忘了這些學校都是成都重慶這些比較“好”的地方的學校,生源素質和我上的那個學校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的。
差別有多大?我那個學校的高中,一大半都是本縣農村裡來的孩子,很多人到縣城上高中之前從來都沒有上過體育課!沒有見過真正的足球和排球!很多人連英語英標都不會讀,完全是靠死背下來的,因為鄉下初中的老師也不太會讀……這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民貧困,讀書是很多孩子的唯一出路。就在這樣的環境下, 20 塊錢過一個月,一雙回力帆布籃球鞋穿三年,讀到高三還沒有看過電視,最後考上清華北大……現在大城市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值得好好想一想。這裡並不是說這種“發狠”式的教育方法就是對的(這種方式逼出來的大學生在動手能力和社會能力上普遍非常差),但是那種精神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擺兩個關於這個中學的流傳已久的“花邊”,讓大家有個形象認識:
1… 據傳,不知道是哪一年的事情,某教育部大員親臨視察,巡視一番後,表揚“農村中學辦成這樣很不錯啦!”,眾人暈死一片,陪同的省教委大員小心提醒“這個學校也是省重點來的”,教育部大員有點尷尬,想了想,改口“省級重點農村中學也不錯啦!”眾人剛甦醒,一聽馬上繼續倒下 ^_^
2… 這個是我在那裡上高中的時候親歷:某次,又是某大員(不球曉得是哪個塌塌的),帶了一大群四川其他省級重點的老師來“互相交流”,是一個夏天晚上來的。可能是這邊學校接待的老幾沒把狀況搞清楚,竟然直接帶去了一個初中班的教室。大員怒“初中也上 6 天晚自習?還有老師在講課?這個是不符合 XXX 規定的,你們 #@%@#%#!!!! ”接待的老幾恐慌,趕忙帶到高中部去,去了一個高三的教室。大員正步走上講臺,發表演說。沒想到說了 5 分鐘就昏倒在地,中暑了……教室裡面沒有吊扇,坐了 90 多個學生,室內外溫差至少 5 度……後來大員發感嘆“我講 5 分鐘都要中暑,你們的學生竟然能在蒸籠一樣的環境下上 2 個小時晚自習,臉上都是油汗,愛富了油!”從此校長就把這個故事當成了“佳話”,每盤新生入校的時候都要拿出來秀秀,呵呵。
我在這個學校上了 6 年,到不是我不再調皮,而是環境讓我變成了一個“好學生”。在那種環境下,你想亂整都不得行,根本就沒人和你玩,時間久了你自己都會覺得無趣……於是只好把精力發洩在課本上,發洩在足球籃球上,不然就他媽真的是度日如年。在成都上中學的可以住校,可以和同學鬼混,在那裡根本沒得法,你想住校都不可能,他媽人家農村學生(佔一大半)住宿舍都緊張,哪還有床位給你?家在縣城的或者是縣城有親戚的統統都沒宿舍,自己滾回家去住!
初中三年,那時候可能還不是很懂事,每年寒暑假回成都就是最爽的時刻,暢放了!後來上了高中後,慢慢醒了,知道了家裡的很多事情,才把上大學提到了第一要務,從全班倒數幾名開始追……
反正是,不堪回首!
好了,扯回正文,讓我們回到初中畢業的那年暑假。
那時候我們那一夥的格局也起了很大的變化:張科搬家了,搬到了西門上很遠的地方(好像在西門車站附近),上學也是在那邊,和江海他們聯絡越來越少,基本上成了斷線的風箏;懣娃兒在小學畢業後就沒了蹤影,跟著父母去西藏掙錢了;耗兒也跟著老媽去了外地,永遠離開了成都;只有雞公還和江海瓜皮在一起,但是他本來就沒有住在我們那一片,他家在長順上街,上學在金河賓館對門的 14 中,到我們這邊來的時候也少;我又是隻有假期才回成都……這夥人裡面,基本上就只剩下江海和瓜皮了,當然,還有唐怡。
就算是他們三個,其實也沒有經常在這一片了。瓜皮上學在新南門,平時都住在爺爺家裡;江海更遠,他上學在金沙車站,住好像是在一個峨影廠的親戚家;唐怡那時候好像也搬回了西北橋老媽那邊去住,每天坐公交車上學……所以現在我們這夥人每次假期一碰頭,那他媽就是狂歡,呵呵。那時候年齡也慢慢大了,屋頭也沒有怎麼管,尤其是暑假的時候,經常在外面耍到半夜才回家,甚至集體跑到瓜皮屋頭切睡覺。反正都在那一片,屋頭的人也曉得,要找人就直奔紅牆巷廖老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