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主炮的攻擊目標,大部分情況下是另一輛坦克的裝甲。
目前的反坦克炮彈,一般分為穿甲彈,碎甲彈,破甲彈。
碎甲彈是利用高爆炸藥震碎裝甲,對內部人員造成殺傷。
由於就是個大炸彈,對初速度沒有要求,只要投送到目標,就能造成殺傷,可以適配單兵武器。
這種武器可以對脊針爬蟲造成極大殺傷。
然而由於現代坦克普遍裝備複合裝甲,這種武器已經很少用來對付主戰坦克了。
破甲彈是依靠爆炸產生的聚能金屬射流穿甲,一樣不要求初速度,然而也被反應裝甲剋制。
這兩個東西都有一個特點,不要求初速度,也就是說,理論上就算手持炮彈,衝過去懟在坦克上,也能摧毀坦克。
在這兩種破甲彈藥出現時,坦克非常容易被單兵武器摧毀,這導致坦克像是一個看起來威武,實則一碰就碎的瓷器。
所以近代坦克裝甲的主要目標,就是解決這兩種攻擊方式。
也確實卓有成效,複合裝甲,讓碎甲彈幾乎被淘汰。
反應裝甲也讓聚能破甲彈的殺傷力也大幅降低。
不過聚能破甲彈,仍是單兵開罐最佳的選擇。
隨著無人機的發展,還出現了弔詭的如來神掌打法,從天而降的聚能破甲彈,也摧毀了許多坦克。
然而想要正面擊穿主戰坦克裝甲,目前唯一的選擇,只有大力出奇跡的穿甲彈。
尾翼穩定鎢芯脫殼穿甲彈,是目前坦克的主流武器。
爆破碎甲彈和聚能破甲彈,靠的都是炸藥,而脫殼穿甲彈,靠的是純純的動能。
這東西對坦克的威脅‘較小’。
畢竟現代坦克,能在坦克對決中,被堂堂正正的用動能灌死,已經算是死得其所了。
而對這種純粹的動能武器,也沒什麼取巧的防禦辦法,除了正面裝甲傾斜,就是得堆裝甲。
所以這是最穩定,最保險的開罐神器。
唯一的缺點,就是這東西講究大力出奇跡,單兵無法使用。
不過這無疑是最適合坦克主炮的武器。
最早的穿甲彈,為了應對坦克正面的傾斜裝甲,會用鈍頭彈搭配高強度的穿甲彈芯。
擊中傾斜裝甲後,軟質的鈍頭彈體不會被彈開,而是在動能作用下,正對裝甲,此時高強度的彈芯,會穿透彈體,擊中裝甲。
然而這種情況下,隨著口徑增加,龐大的彈體會增加風阻,反而降低速度。
既然穿甲完全靠彈芯的動能,彈體也就沒必要一起飛過去了,出膛後直接丟掉就好。
這就是脫殼穿甲彈。
有人可能會想,那既然只是一個殼,出膛後就丟掉,為什麼不直接發射彈芯呢?
為了降低風阻,獲得更大的速度,彈芯只是一根細長的金屬刺。
但口徑越小,裝藥量越少,只會導致威力降低。
所以要給彈芯包上外殼。
這層外殼叫彈託,因為它的作用只是一個托盤,吸收大口徑炮彈的動能,將之傳遞給細長的鎢合金彈芯。
其實到這時候,這根鎢合金長釘,早就不能稱之為彈芯了,因為它才是本體。
然而這根細長的子彈,會出現另一個問題。
它必須筆直打進去,才能造成最大殺傷,如果飛行狀態不穩定,橫著砸過去,顯然是沒法穿甲的。
膛線可以幫助子彈旋轉,保持穩定,但當發射目標是這種細長金屬刺時,旋轉反而會導致不穩定,所以膛線成了缺點。
於是現代坦克,基本都是滑膛炮。
然而滑膛炮只是取消了缺點,並不能讓細長的彈芯穩定。
於是彈芯尾端,被加上了尾翼。
也就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末端帶著尾翼的長長金屬刺。
是不是覺得有些熟悉?
沒錯,現代坦克主炮發射的穿甲彈,是一個化學能重弩。
-
脊針爬蟲的本體只有幾百米,當攻擊更遠的目標時,它們會將那充滿彈性的身體拉長,最遠能攻擊到兩千多米的位置。
這些坦克就散落在脊針爬蟲附近幾百米,所以脊針爬蟲保持著本體的狀態。
這個狀態下的脊針爬蟲,防禦力是最強的。
但也遠遠比不上坦克裝甲。
脫殼穿甲彈的鋼針輕易刺入其中,甚至有些從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