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死是活,她家那個木匠也在戰亂中死了。聽鄰里說那夫妻二人是頂頂和善的人,提起來都是扼腕嘆息。只是如此一來老屋又空了下來。辛溫平派人去找那鐵匠娘子的下落,想將老屋收回來。儘管在維揚縣有過很多不好的回憶,可老屋也承載了她們姊妹倆相濡以沫的時光,對於辛溫平來說意義非凡。
信中也提到了竇章之死,提到了她將竇章的神位供在太廟之中。實際上在民間也有很多學子為竇章塑像立牌,尤其是廣大女學,都會在學堂中供奉太祖和太傅二人的畫像,更有人將太祖與太傅早年在書院論道的故事畫成畫供起來。
再有就是她懷孕的時候身體的變化,和很大量的表述自己對楊菀之如何想念的篇幅。文字和語言給人的感覺很不一樣,但看著辛溫平筆下的字,楊菀之都能想象出妹妹撒嬌的模樣,唇角抑制不住地彎了起來。
辛溫平還在信裡吐槽說,想想就覺得養孩子很恐怖。楊菀之有忍不住想起辛溫平小時候,說她聰明確實聰明,但或許是因為在家中是老小,不像楊菀之,因為年幼喪母早早就要擔負起很多事情,小時候的辛溫平其實比她自己以為得要調皮。因為太聰明瞭,她會為了讓楊菀之在家陪她玩偷偷地把楊菀之的課本藏起來,會習慣性地用眼淚拿捏楊菀之。在楊冰去世之前楊菀之其實有一段時間有點討厭這個總是粘著自己的妹妹,只是後來楊冰死了,辛溫平一夜之間變懂事了很多,而楊菀之在這個世界上也沒有別的親人了。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的那些情緒多少有些幼稚。不過任時光流逝,妹妹依舊是撒撒嬌就會讓楊菀之心軟的人。
辛溫平之前回給劍南道的摺子和她寫給朝廷的摺子一樣,都很官方,在這家書裡倒是抱怨似的寫了一句:“阿姊每次遞來的摺子都只說劍南道怎麼怎麼樣,也不知道說說自己的事情,我都要向楊四打聽,有時候楊四也不知道,就要找楊二打聽……我聽見的阿姊的事都不知道是傳了幾手的訊息!”
楊菀之笑著又讀了一遍。她不是很會表露自己情感的人,這也是她沒有想過寫家書的原因。不過或許,下次可以在奏摺的最後加上一句問候。
讀到信的最後,辛溫平說想讓她來給小公主取個名字。楊菀之想了半天,提筆,在紙上寫下一個字:“燭”。
辛以燭。
她這前半生,自離開維揚縣後,遇見的女子都如同火燭。大家在黑夜中燃著那一豆火光,相互照亮,也點燃了她的火種。當無數的燭火一同燃燒時,這黑夜終將會被照亮。她知道這個公主對於辛周的意義,這也是她這個做“姨母”的人對這個孩子的願景。希望她未來也能成為驅散黑暗的燭火,為天下帶來長久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