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時期都沒有指揮與調動軍隊的權力,這個權力掌握在國防部的手裡,而將軍的責任只是執行國防部的命令。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將軍沒有任何權力調動與指揮軍隊!因此,軍隊最高的指揮權是掌握在國防部手裡的,而將軍則是由國防部根據實際的情況臨時任免的!而這也就限制了某一個將軍在某一支部隊裡建立自己的勢力基礎的事情發生,同時也將將軍與軍隊分開了!
當然,從戰爭的角度來講,這種辦法一點都不可取,任何一名優秀的將軍,要想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就必須要充分的瞭解自己所率領的軍隊,沒有任何一個優秀的將軍是在不瞭解自己率領的軍隊的情況下獲得勝利的!而這種將將軍與軍隊分隔開來的做法,只能讓將軍對軍隊不瞭解,那麼用什麼來指望將軍們會在戰場上有更好的表現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所以在總參謀部設立了一個新的作訓處,而這個部門的任務就是在平時集中將軍進行學習,並且調查與匯總各部隊的情況,好讓每位將軍都能夠掌握每一支部隊的情況!而這也是中國軍事制度與西方國家軍事制度中區別最大的一個地方。雖然在很多西方國家也有著同樣的軍事部門,或者是類似的部門。但是,在大部分國家中,作訓部門是由國防部管轄的,而不是設在總參謀部下面!
這也引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平衡問題!以往,很多國家其實是把國防部放在更高的位置上的,甚至於,總參謀部只是國防部的一個下設機構而已。但是,中國卻是把國防部與總參謀部放在了同樣的高度上。將作訓部門編在總參謀部旗下,就是起到了這個作用,而總參謀部也由四部門(作戰,後勤,情報,人事)制變為了五部門制。
這其實就是一種微妙的權力制約,畢竟中國的政治制度與西方國家還是有差別的,即使是柯敏明的改革行動獲得了圓滿的成功,這個區別也不小,比如中國的國家元首在國家權力機構中的地位就更加重要,而且權力也更大!加強總參謀部的地位,其實就是讓國家元首有了一個多的選擇,在國防部之外,他還可以選擇參考軍人的意見!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把總參謀部的權力過於壓縮的話,會產生更大的反對力量,柯敏明也認識到了這一點,畢竟改革的重點是政治改革,軍事改革本身就是為政治改革服務的。所以,保證一部分軍人的權力,這本身就是改革派政治利益的必要手段!
軍事改革的第四點雖然在當時看來不很重要,但是卻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即中國的兵役體制改革!以往,中國實行過義務兵役制,在21世紀逐步實現了志願兵役制。但是,中國的志願兵役制本身是不完善的,這與中國以往的軍事制度有著很大的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兵役制度改革,其實是其他軍事改革的延續與拓展,是一個自然的結果!
以往,中國軍隊中的普通士兵的服役年限是不受到限制的,特別是在成為甲等軍士長之後,就可以一直在軍隊中服役,直到退役年齡,而在退役之後也可以獲取政府的補貼!而軍官也基本上是同樣的情況,只不過各級軍官的退役年限並不一樣。最特殊的是普通士兵,其服役年限為六年,如果在這六年中沒有成為軍士或者是軍官的話,那麼就必須要退役,當然,在退役的時候會領到一部分津貼,但並不是終身領取!
這種兵役制度的直接後果是國家的軍費負擔變得極為沉重!比如,一名甲等軍士從20歲幹到50歲退役的時候,國家會為他支付至少250萬的津貼,而且還會在以後每年提供7萬的津貼!軍官的待遇還要稍微高一點,而每一年,中國政府的軍費預算中,至少有1/3用到了這上面來!而在戰爭結束之後,大部分普通士兵都已經成為了軍士,軍官的數量也大為增加,如果這些人今後退役,或者是現在退役的話,那麼國家的軍費開支將有超過2/3要用來支付軍人的津貼!
正是在這種壓力下,魏明濤就提出了兵役制度的改革方案。當然,這個方案也是遭到反對最多的,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了每一個軍人的利益。而在新的制度下,軍士服役的年限為14年,也就是說,在幹滿了14年之後,如果沒有晉升為軍官的話,就必須要退出現役,同時國家也只在其退役的時候一次性支付一筆津貼,而不是提供終身的養老金!而低階軍官的待遇也差不多!
這雖然能夠讓國家減少軍費支出,但是卻暴露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即那麼多的現役軍人如果退役的話,怎麼安排他們今後的工作?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 極為容易引起軍隊譁變!而這也是推行這一改革措施的主要障礙!但是,政府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