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出艦隊的打擊力量,這次,莫懷聰將第13艦隊與第14艦隊分成了兩部分。其中,第13艦隊又副司令指揮,配置在第14艦隊東面150海里出,主要的任務是為第14艦隊提供防空掩護,並且準備進行第二輪攻擊。而第14艦隊則全力準備攻擊美國第3艦隊。這是莫懷聰要爭取在第一時間內發動打擊,同時照顧到艦隊本身安全的唯一辦法,如果將兩支艦隊混合編在一起的話,那麼必然導致艦隊規模太為龐大,增加了被打擊的目標。這一點,在前面的海戰中已經表現了出來,過於龐大的艦隊,不但不好指揮,反而容易受到攻擊,會出現防空混亂的問題!
為了加強第14艦隊的防空能力,第13艦隊抽調了一半的防空巡洋艦給第14艦隊。同時,兩支艦隊的7艘戰列艦都部署到了第14艦隊東面120海里的地方,它們的任務不但是起到第一道防空攔截的作用,同時還要儘量的發揮出戰列艦的火力,對美國艦隊進行炮擊!
吉納此時也認識到,中國艦隊的指揮官絕對不是個吃素的料。但是,現在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但是吉納已經知道了中國艦隊的指揮官是莫懷聰少將,不然的話,這位同樣是從美國大西洋艦隊調來的將軍絕對不會這麼大意,因為他在此之前,已經在大西洋上與莫懷聰對峙過幾次,只不過並沒有進行過戰鬥而已!
按照當時的情況,吉納是極有可能並不知道他的對手是莫懷聰,但是他已經認識到,中國艦隊肯定會搶在第一時間發動進攻,而且前面的數次大規模海戰都證明,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這個道理。所以,吉納也命令艦隊的航空作戰部隊在第一時間升空,對中國艦隊進行攻擊,而不捨得耽擱哪怕是一分鐘的時間!
此時,雙方的情報都是由遠端戰略偵察機提供的,眾所周知,當時的遠端戰略偵察機的能力是相當有限的,無法對目標進行持續跟蹤,所以會導致情報出現斷裂,而無法及時反應戰場的情況,而正是這種情報上的差別,最終改變了這場原本應該是一邊倒的海戰!
中國的遠端戰略偵察機是從新喀裡多利亞島起飛的,它們到達美國艦隊上空的時候,只能夠執行2個小時的監視偵察任務,然後就必須返航,而當時中國部署在新喀裡多利亞島的遠端戰略偵察機就只有一箇中隊,按照兩架飛機一個編隊的出動方法,那麼每過12個小時,就會出現大概2個小時的情報盲區。而美國的遠端戰略偵察機是直接從紐西蘭的基地起飛的,規模也是一箇中隊,但是因為距離比較近一點,所以其每過16個小時,才會出現一次大概1個小時的情報盲區。而這一點區別,最終徹底的影響了整個海戰的結果!
當時,雙方艦隊的指揮官都非常清楚這一情況,因為這些飛行在超高空的偵察機一直出現在艦隊防空雷達的視野之內,只不過,戰艦上的防空武器系統還無法攻擊這種目標而已。因為美國偵察機佔有一定的優勢,所以,最終的主動權落到了吉納的手中。
在距離中國艦隊還有1200公里的時候,吉納讓艦隊放慢了前進速度,同時繞了一個大彎,改變了原有的航向。這個大的舉動的目的就是要規避中國艦隊的攻擊,同時拖延一點時間。隨後,當最後一架中國的遠端戰略偵察機返航之後,吉納立即讓艦隊全速前進,拉近與中國艦隊的距離,同時讓攻擊部隊出發了。吉納的想法很簡單,利用當時中國艦隊2個小時的時間差,來一次致命的攻擊,以決定海戰的勝負!
這一點,在莫懷聰的眼裡是非常明顯的,美國艦隊突然轉向,就讓莫懷聰察覺到了危險,所以,他立即命令艦隊轉向,繼續向東航行,但是此時雙方的距離已經足夠近了,而莫懷聰想要拖延時間,已經不大可能,他頭頂上的那架美國偵察機仍然在源源不斷的將情報傳送給他們的艦隊呢!
但是,此時莫懷聰出了加強艦隊本身的防空力量之外,沒有讓部隊發動進攻,此時戰場是單向透明的,他的任何舉動都逃不過對方的監視,所以莫懷聰必須要拖延時間,再過兩個小時,美國偵察機就必須返航,到時候,他有足足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準備進攻。當然,此時如果讓攻擊部隊出發的話,他也無法找到美國艦隊,攻擊也不會取得多大的成果。而這時候,莫懷聰做了一個讓吉納很是納悶的事情,他讓戰列艦編隊脫離了航母編隊,以最快的速度向西航行!
最初吉納只認為這名中國指揮官肯定犯了錯誤,但是隨即,他就醒悟了過來。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已經說明他不是個簡單的對手,而且,吉納想起了前面數次海戰中,中國戰列艦主炮那超遠的射程。雖然現在雙方的衛星系統都已經被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