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73部分

重視這場戰鬥,而關於這場戰鬥的各方面的著作更是多如牛毛,但是其中真正能夠寫清楚戰鬥實際情況的並不多。比如,中國學者就比較重視莫懷聰將軍當時的計策,也就是戰前的部署,而忽視了將軍在戰鬥期間所表現出來的高潮的指揮藝術。而美國學者則更多的描寫了戰鬥後期吉納怎麼指揮艦隊撤退,而避免了更大的傷亡,同時也忽視了他在戰前與戰鬥期間所表現出來的過人一等的能力。所以,這裡我就將描寫的重點放到了戰鬥期間。

吉納指揮的第3艦隊在到達紐西蘭之後,就只進行過一次作戰行動,並且全殲了中國的第12艦隊。這極大的鼓舞了艦隊官兵計程車氣,也極大的提高了吉納本人的威信。隨後,第3艦隊返回拉姆頓港,養精蓄銳,官兵都得到了充足的休整,而且艦隊戰艦的效能一直保持在顛峰狀態,這次出戰,美國官兵都是抱著必勝信心而去的,在他們看來,吉納將軍能夠帶領他們再次獲得勝利!

莫懷聰中將在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官之前,就一直在大西洋戰區服役。雖然他作為魯毅的參謀長,在歐洲內戰期間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這也是他能夠被破格提拔為西南太平洋戰區海軍司令的一個主要原因,但是他的能力多半還是被魯毅的光輝所淹沒了。至少,在大部分的海軍普通官兵的眼中,莫懷聰當時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指揮官,甚至有人猜測他是憑藉著與魯毅當年的關係,才得到了西南太平洋戰區海軍司令官一職的。而在前面的作戰行動中,他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艦隊官兵的精力也已經比較疲憊了,更麻煩的是,當時的第13艦隊與第14艦隊的一部分戰艦急需回港維修,效能大打折扣。所以,莫懷聰的兵力優勢只是表面上的,而說到艦隊的綜合作戰能力,他不會比吉納手中的砝碼多多少!

吉納在率領艦隊出港之後,就讓艦隊以最快的速度向東追趕中國艦隊。吉納心裡很清楚,他必須要儘快追上中國艦隊,儘量讓艦隊保持在空軍的支援範圍之內行動,而不要單獨的與中國艦隊作戰。從始至終,吉納都沒有忘記一點,即第3艦隊的首要任務是防止中國軍隊在紐西蘭登陸。如果第3艦隊被中國艦隊吸引到遠海的話,他就無法保護紐西蘭的安全,更無法阻止中國軍隊登陸了。就算他能夠在戰鬥中消滅中國艦隊,如果中國此時趁機奪取了紐西蘭,那他還是得上軍事法庭。所以,吉納非常迫切的希望與中國艦隊交手,儘快解決戰鬥,不管是輸是贏,他都不希望與中國艦隊糾纏,這是最麻煩的事情!

莫懷聰卻完全不這麼想,他讓艦隊向東撤退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讓美國第3艦隊離開空軍的掩護,來一場單獨的海上決戰,以改變雙方的平衡力量。當然,莫懷聰也想過要拖延時間,把美國第3艦隊吸引走,這樣也算是完成了任務。但是,從本質上來講,莫懷聰當年在跟隨魯毅參加歐洲內戰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一名富有進攻性的將領。在他看來,一味的撤退並不是獲得勝利的關鍵,畢竟太平洋上的戰爭,是由海軍來決定的。即使這次登陸作戰成功,但是要放跑了第3艦隊的話,那麼今後還是要遇到麻煩。所以,還不如抓住機會消滅第3艦隊,重創美國海軍,為以後的戰鬥打下基礎!

可以看得出來,莫懷聰確實更有進攻性,而且其戰略眼光要比吉納遠得多,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莫懷聰的行動即使更照顧戰略上的需求,但是並沒有降低戰術上的要求。不管美國第3艦隊跟不跟上來,莫懷聰都掌握有主動權。如果第3艦隊不跟上來的話,那莫懷聰就將攔截美國的下一支運輸船隊,到時候,美國部署在紐西蘭的軍隊將徹底的失去戰鬥力,照樣無法阻止中國軍隊登陸。所以,在兩支艦隊遭遇之前,莫懷聰就已經站在了一個穩勝不敗的位置上,不管吉納怎麼努力,他都最多與莫懷聰在戰術上打個平手,而戰略上的失敗,這已經是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的事情!

看著中國艦隊仍然在繼續向東撤退,吉納心急如焚,但是第3艦隊已經達到了最快速度,而中國戰艦的速度也不慢,照這麼追下去的話,那麼他們根本就沒有機會與中國艦隊交手。此時,吉納第一次對第3艦隊出海作戰產生了懷疑,他還真有點擔心被中國艦隊帶到遠海去。這一點,在吉納的《戰爭回憶錄》中寫得非常的清楚。

當吉納收到情報,中國艦隊已經停止了向東航行,正在調正航向,重新編隊的訊息的時候,他終於鬆了口氣,根據當時的艦隊一名參謀員的回憶,當時將軍只說了一句話:“讓部隊準備戰鬥吧!”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莫懷聰也下達了同樣的命令。為了能夠儘量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