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朝鮮人民軍的先頭部隊在突破了韓國新編第2師團的最後一道陣地之後,已經到達了光州城外。而此時,在城內防禦的是日本的兩個師團,4。2萬人,以及韓國新編第2集團軍的的一個師1。3萬人。而在戰鬥開始之前,光州城內的平民大多數已經撤了出來,只有那些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人還滯留在城內,這些人大概有5000多人。
朝鮮人民軍隨後用兩天時間開始包圍光州,與大丘之戰沒有任何分別,先是心理戰,迫使日韓軍隊投降,並且儘可能的將城內的韓國平民接出來,如果不願意離開光州的,朝鮮人民軍會想辦法將一些食物與水送進去。兩日之後,韓國的這個師就出城投降了。這次,日本人保持了應有的剋制,並沒有對投降的韓國軍隊發動攻擊,如果他們連韓國軍隊都攻擊的話,恐怕所有在朝的日本軍隊就要先與韓國軍隊決戰了!
完成了對地面部隊的支援之後,中國艦隊將打擊方向轉移到了對馬島上,而這時候,感受到危險的日本艦隊也趕了過來,在美國第七艦隊後面擺出了陣型,準備挑戰中國海軍。而這確實是給中國艦隊出了一道難題。
要打擊日本艦隊,就只有兩個辦法,出動空軍,或者是讓艦隊出力。而要讓空軍南下打擊日本艦隊的話,要麼就繞過朝鮮半島南部的日韓防空陣地,但是這將嚴重的制約空軍攻擊機的使用效果,降低其打擊能力,並且存在被日韓空軍攔截的危險,而且此時美國第五艦隊就在朝鮮釜山港外,隨時可以為日本艦隊提供防空掩護!所以,出動空軍的行動並不切合實際。
讓中國艦隊承擔打擊任務,如果出動攻擊機的話,就必須要穿越美國第七艦隊的防空攔截網,先與第七艦隊進行戰鬥。也就是說,中國艦隊要面臨第七艦隊與日本艦隊的聯合挑戰,而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同時,中國也要避免與第七艦隊開戰,如果將都已經準備撤軍的美國再拉回到戰爭中來,這不是笨蛋是什麼?
最後,就只剩下一個辦法了,用“太湖”級戰列艦對日本艦隊進行打擊!對海打擊本來就是“太湖”級戰列艦的主要任務之一,而且對馬海峽很狹窄,都在戰列艦的打擊範圍之內。另外,使用戰列艦進行打擊,完全可以避開美國第七艦隊的攔截,只針對日本艦隊進行打擊,這也符合政治需要。所以,總參謀部很快就接納了這一意見,而艦隊也迅速的行動了起來。同時,在青島港進行維修的“洞庭湖”號戰列艦在完成了大修之後,也在4艘護衛艦的伴隨下,也以最快的速度向艦隊駛去,準備加入戰鬥。
這次,為三艘戰列艦補給的彈藥是專門為對海打擊開發的制導炮彈,這與對地打擊炮彈有所不同。這種炮彈使用了可變彈道攻擊方式,在使用火箭增程發動機之後,射程仍然能夠達到450公里。炮彈具備接受“北斗Ⅲ”導航衛星系統的引導的能力(“北斗Ⅲ”是在前一代導航衛星系統的基礎上經過全面升級的新導航衛星系統,不但能夠為使用者提供無源制導,同時還具備有導引導彈或者是炮彈攻擊目標的能力,這與美國的GPS二代系統的效能已經非常接近了),同時可以從偵察衛星,以及偵察機,或者是戰場支援機上獲取目標資訊,隨時改變彈道。而在末制導方面,炮彈採用了多模式制導方式,有被動雷達,毫米波雷達,以及紅外成相三重製導模式,可以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自行決定採用哪種制導方式進行攻擊。而在彈藥方面,可以採用單一彈頭,即半穿甲彈頭,或者是子母彈頭,主要用來破壞航母甲板,以及對戰艦上的雷達天線,探測系統進行打擊。
10月20日,“洞庭湖”號加入了戰鬥序列,而另外三艘戰列艦也完成了補給工作,中國的偵察衛星更是將主要的偵察能力都轉移到了日本艦隊身上,萬事具備,就只差最後發射炮彈了!
20日16點,當日本艦隊由北向南,開始向對馬島西面的海域進行航行的時候,新到達的“洞庭湖”號發射出了第一發炮彈,接著,另外三艘戰列艦也開始了攻擊行動,2分鐘內,第一批的144發炮彈就發射了出去,朝著日本艦隊砸了過去!
2分鐘之後,在第七艦隊上空巡邏的美國指揮機發現了這批正在襲來的炮彈,立即發出了戰鬥警報,但是彈道計算機很快就測算出了這批炮彈並不是朝第七艦隊而來的,而是打向了日本艦隊!
1分鐘之後,日本艦隊接到了美國艦隊的警報,並且開始機動分散。此時,距離炮彈落下還只有2分鐘,而在2分鐘之內,這些笨重的戰艦能夠躲得開嗎?就以30節的速度計算,2分鐘之內就有最多移動1。8千米,而此時日本艦隊